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房本身结构改变(年龄增长致心房肌退变、心脏瓣膜病致心房扩大、冠心病致心肌缺血引发心律失常)、全身性疾病(高血压致心房扩大纤维化及血压波动影响、糖尿病致代谢紊乱及血管病变)、生活方式(饮酒致心肌细胞电生理改变、吸烟致交感兴奋及心肌电活动异常)、其他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致心脏高动力及心房改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致缺氧及心房重构)。
一、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相关因素
(一)心房本身的结构改变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房肌细胞会发生生理性退变,胶原纤维增多等改变,使心房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增加房颤发生风险。例如,老年人心房肌细胞内脂褐素沉积,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电活动传导等功能。
2.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二尖瓣病变,会导致心房压力升高,心房扩大。长期的心房压力负荷增加和心房结构改变,可引发心房肌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从而诱发房颤。研究发现,约半数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会发生房颤。
3.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尤其是左心房区域的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包括房颤。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明显高于无心肌梗死病史者。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因素
(一)高血压
1.血压长期控制不佳:高血压患者动脉压持续升高,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肥厚扩大,进而引起心房扩大和心房肌纤维化。同时,高血压还会影响心房的神经调节和电生理特性,使得心房更容易发生异位电活动,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比血压正常者高1-2倍。
2.血压波动情况:血压的不稳定波动也会对心房结构和电活动产生不良影响。频繁的血压波动会使心房受到机械性和血流动力学的刺激,破坏心房的电稳定性,促进房颤的发生。
(二)糖尿病
1.代谢紊乱影响:糖尿病患者常存在糖、脂肪等代谢紊乱,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心肌微血管和心肌细胞。此外,糖尿病还会导致自主神经病变,影响心房的神经调节功能。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会使心房的电活动失去正常的调控,容易引发房颤。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增加约2倍。
2.血管病变:糖尿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影响心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房的血管病变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诱发房颤。
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一)饮酒
1.酒精的直接作用: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酒精可干扰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改变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导致心律失常。急性大量饮酒时,酒精可直接刺激心房,引发房颤发作;长期慢性饮酒则会逐渐导致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增加房颤的发生概率。有研究发现,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60g,女性超过30g),房颤发生风险显著升高。
(二)吸烟
1.烟草成分的影响: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同时还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尼古丁可导致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增加房颤发生的可能性。长期吸烟的人群房颤发生率高于不吸烟者,且吸烟量越大,发生房颤的风险越高。
四、其他相关因素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
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使心脏处于高动力状态。甲状腺激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增加心肌的兴奋性和自律性,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同时,甲状腺功能亢进还会导致心房扩大和心房肌的代谢改变,从而引发房颤。临床观察发现,约10%-20%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会合并房颤。
(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1.缺氧及呼吸暂停的影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睡眠过程中会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机体缺氧。缺氧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同时还会影响心房的电活动。长期的缺氧状态会导致心房结构和电生理的重构,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