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判断需综合母乳喂养情况、黄疸出现及发展情况并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因素,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判断时需更谨慎,要关注其特殊状况并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等以综合判断是否为母乳性黄疸。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及特点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明显异常表现,黄疸一般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血清胆红素多在257-342μmol/L(15-20mg/dl),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二、判断是否为母乳性黄疸的依据
(一)母乳喂养情况
1.喂养方式:明确新生儿为纯母乳喂养或主要以母乳喂养为主,若存在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等情况则需综合分析,但主要还是基于母乳喂养占比较大的情况来判断。例如新生儿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吃母乳,母乳摄入充足,体重增长正常等情况是判断的基础。
2.母乳摄入频率及量:一般来说,新生儿频繁吸吮母乳,每天排尿、排便次数正常,体重能按正常速率增长,这是母乳喂养良好的表现,而这种情况下出现的黄疸需要考虑母乳性黄疸的可能。比如正常足月儿每天排尿应在6次以上,大便呈黄色软便等。
(二)黄疸出现及发展情况
1.出现时间:通常在生后3-8天出现黄疸,这是母乳性黄疸相对特征性的出现时间点,但也有个别新生儿可能出现时间稍有差异,不过一般不会过早或过晚到完全偏离这个时间段。比如生后2天内就出现明显黄疸,更多考虑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而如果生后2周后才出现黄疸,母乳性黄疸的可能性相对降低。
2.黄疸高峰时间:多在生后1-3周达到高峰,之后黄疸开始逐渐消退。如果黄疸在这个时间段内达到高峰且后续有消退趋势,要考虑母乳性黄疸。例如黄疸数值在2周左右达到最高值,然后开始下降,这种趋势符合母乳性黄疸的特点。
3.黄疸消退时间:多数在生后6-12周消退,有的可能持续时间稍长,但一般不超过3个月。如果新生儿黄疸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仍未消退,那就需要进一步排查其他疾病导致的黄疸,而不是单纯考虑母乳性黄疸了。
(三)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因素
1.检查胆红素水平及类型:通过血清胆红素检测,明确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同时要排除其他引起结合胆红素升高的疾病,比如胆道闭锁等疾病,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通常结合胆红素会明显升高,而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可以通过肝功能检查等明确胆红素的具体类型。
2.排除其他病因:要排除感染性黄疸,如新生儿败血症等,败血症引起的黄疸除了有黄疸表现外,还可能伴有发热、精神萎靡、拒奶等感染中毒症状;也要排除溶血性黄疸,如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等,溶血性黄疸一般黄疸出现更早,程度更重,可能有贫血、肝脾肿大等表现,通过血型检查、Coombs试验等可以进行鉴别。
三、不同人群(以新生儿为例)判断母乳性黄疸的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情况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其母乳性黄疸的判断需要更加谨慎。早产儿出现黄疸的时间可能相对晚一些,但如果是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出现黄疸,也要按照上述判断依据来综合分析。同时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一般状况,因为早产儿对黄疸的耐受能力相对更差,即使是母乳性黄疸,也需要关注胆红素水平变化,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光照治疗等,但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对早产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低出生体重儿情况
低出生体重儿同样在判断母乳性黄疸时要关注其喂养情况、黄疸出现及发展情况等。由于低出生体重儿各系统功能更不完善,对于黄疸的处理要更加谨慎,在判断是否为母乳性黄疸时,除了依据上述一般标准外,还要结合低出生体重儿的特殊生理状况,如肝脏代谢功能更弱等情况来综合判断,并且要更频繁地监测胆红素水平,防止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总之,判断是否为母乳性黄疸需要综合考虑母乳喂养情况、黄疸出现及发展的时间、胆红素水平及类型等多方面因素,并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的可能,同时要根据新生儿的不同情况(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进行个体化的分析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