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从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性试验及特殊人群等方面判断母乳性黄疸,临床特征为出生后3-8天(早产儿稍晚)出现轻至中度黄疸,婴儿一般状况良好;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肝功能一般无明显异常;暂停母乳喂养3-5天黄疸明显减轻支持诊断;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母乳性黄疸需更密切观察。
一、临床特征判断
1.黄疸出现时间
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3-8天出现,早产儿出现时间可能稍晚,一般不超过出生后2周。这是因为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菌群建立特点与配方奶喂养婴儿不同,影响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这种酶能使肠道内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了肠肝循环中未结合胆红素的量,从而导致黄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
2.黄疸程度
黄疸程度一般为轻至中度,血清胆红素水平通常低于257μmol/L(15mg/dl),但也有部分婴儿血清胆红素可高于此值。一般表现为皮肤轻度黄染,以面部、躯干黄染为主,巩膜可轻度黄染,但一般不超过手掌和足底。这与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有关,母乳中的一些脂肪酶等成分可能干扰了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使得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累,但程度相对可控。
3.一般状况
婴儿一般状况良好,精神反应正常,吃奶正常,体重增长正常。这是因为母乳性黄疸主要是由于胆红素代谢的特殊情况引起,并非由严重的疾病导致,所以婴儿除了黄疸表现外,整体健康状况不受明显影响。例如,婴儿的食欲正常,睡眠正常,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正常,没有嗜睡、拒奶等异常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判断
1.血清胆红素测定
血清总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通过血清胆红素的定量检测可以明确黄疸的程度和性质。例如,进行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测定,若总胆红素升高,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结合临床黄疸出现时间等表现,有助于判断母乳性黄疸。一般来说,在母乳性黄疸的早期,间接胆红素可能会持续升高,但升高幅度相对稳定,不会急剧上升。
2.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通常在正常范围内。这是因为母乳性黄疸主要是胆红素代谢的问题,而不是肝细胞本身的病变。肝功能检查可以排除其他肝脏疾病引起的黄疸,例如如果是肝炎等疾病引起的黄疸,肝功能检查会有相应的酶学改变等异常表现。
三、诊断性试验判断
1.暂停母乳喂养试验
这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暂停母乳喂养3-5天,若黄疸明显减轻,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50%,则支持母乳性黄疸的诊断。因为暂停母乳喂养后,减少了母乳中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的成分的摄入,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黄疸会有所改善。例如,婴儿暂停母乳喂养3天后,再次测量血清胆红素水平,如果较暂停前明显下降,就提示与母乳喂养有关。在进行暂停母乳喂养试验时,需要密切关注婴儿的喂养情况和黄疸变化,因为暂停母乳喂养可能会导致母亲乳汁分泌减少等情况,要确保婴儿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支持,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儿暂停母乳喂养期间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以保障婴儿的健康。
四、特殊人群考虑
1.早产儿
早产儿发生母乳性黄疸时需要更加密切观察。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包括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更不完善,所以早产儿出现母乳性黄疸时,黄疸程度可能相对较重,且黄疸持续时间可能更长。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相对更高。例如,对于出生孕周较小的早产儿,在出现母乳性黄疸时,要每1-2天监测一次血清胆红素,一旦发现胆红素水平有上升趋势,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光疗等干预措施。
2.低体重儿
低体重儿同样是母乳性黄疸需要关注的特殊人群。低体重儿的胆红素代谢能力更弱,发生母乳性黄疸时,更容易出现胆红素水平的异常波动。在判断低体重儿母乳性黄疸时,除了常规的血清胆红素监测外,还需要考虑其营养状况等因素。因为低体重儿需要更好的营养支持来促进身体的发育和胆红素的代谢,所以在暂停母乳喂养等操作时,要特别注意保证低体重儿的营养摄入,必要时可能需要采用鼻饲等喂养方式来维持婴儿的营养状况,同时密切监测黄疸变化和婴儿的一般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