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是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致生命终止,常见病因有冠心病、心肌病等,表现为意识丧失等,急救要立即做心肺复苏并尽早用AED,预后与时间有关,可通过治疗基础病、健康生活、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来预防。
导致心脏骤停的常见病因
冠心病:是引起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如急性心肌梗死时易出现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在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中,尤其是未规范治疗、病情控制不佳者,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显著升高。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扩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室流出道梗阻等,这些病理改变都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引发心脏骤停。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有心肌病家族史者风险更高。
先天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等,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严重的右向左分流,导致缺氧,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增加心脏骤停的发生几率。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所致。
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严重的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严重酸中毒等都可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脏骤停。例如,严重腹泻、呕吐导致电解质大量丢失,未及时纠正时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进而引发心脏问题。各年龄段均可因相应的诱因出现电解质紊乱情况。
药物中毒或过敏:某些药物过量使用或过敏反应可能影响心脏功能。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某些抗生素、化疗药物等也可能对心脏有不良影响。不同用药人群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有基础心脏疾病者用药更需谨慎。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意识丧失:患者突然昏倒,对周围事物及呼唤无反应。这是因为心脏骤停后,脑供血迅速中断,导致大脑功能障碍。无论年龄、性别,意识丧失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颈动脉(成人)或股动脉(儿童)等大动脉,不能感觉到搏动。这是判断心脏骤停的重要体征之一。
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心脏骤停后,呼吸中枢失去血液供应,很快出现呼吸异常,可表现为呼吸停止或仅有短暂、不规则的叹息样呼吸。
面色苍白或发绀:由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面色会逐渐变为苍白,严重时出现发绀。
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
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
胸外按压:对于成人,将患者仰卧于坚硬的平面上,施救者用手掌根部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儿童(1-8岁)采用单手或双手胸部按压,婴儿(1岁以下)采用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一指处的两指按压,按压深度分别为胸廓前后径的1/3(儿童约5厘米,婴儿约4厘米),频率同样为100-120次/分钟。
开放气道: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呕吐物等,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使气道保持通畅。
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看到胸廓起伏即可。成人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儿童和婴儿也是30:2。
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现场有AED,应尽快使用。AED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若提示需要电击除颤,应按照AED的提示进行操作。
心脏骤停的预后及预防
预后:心脏骤停发生后,脑组织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4-6分钟内就可能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如果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并除颤,患者的存活率较高;超过10分钟才开始复苏,存活率极低。不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不同的患者预后差异较大,有基础心脏疾病者预后相对更差。
预防
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规范治疗冠心病,按时服用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等药物;定期复查心肌病患者的心脏功能等指标,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根据病情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如手术等。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摄入;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遵循健康生活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有心脏疾病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重视。
普及心肺复苏知识:让更多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在公共场所配备AED等急救设备,以便在心脏骤停发生时能及时进行抢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