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血管疾病相关因素(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心律失常因素(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其他因素(如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意外事件、特殊人群因素等),心血管疾病相关因素中冠心病是重要原因,心肌病里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易引发心脏骤停;心律失常中室性心动过速可恶化为心室颤动致心脏骤停;其他因素里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意外事件及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都可能引发心脏骤停。
一、心血管疾病相关因素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易引发心律失常,如室颤等,是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显著高于非冠心病人群。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肌细胞严重受损,电生理活动紊乱,极易出现心脏骤停。例如,有研究统计显示,约50%-80%的心脏骤停患者与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相关。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病变导致心脏扩大、收缩功能减退,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从而引发心脏骤停。其发病机制与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纤维化等有关,使得心脏的电活动和机械活动失衡。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不对称肥厚,可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患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进而引起心脏骤停。这种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年轻运动员中较为常见,由于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更容易诱发心脏骤停。
二、心律失常因素
1.室性心动过速:快速而规则的室性心动过速如果持续不终止,可迅速恶化为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药物中毒(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某些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可能会诱发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引发心脏骤停。
2.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心室肌发生无序的颤动,完全丧失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导致心脏骤停。常见诱因包括急性心肌缺血、严重电解质紊乱、触电、雷击等。在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不稳定,容易触发心室颤动。
三、其他因素
1.电解质紊乱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过高时,可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肌兴奋性降低、传导减慢,出现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引起心脏骤停。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如果钾摄入过多或排泄障碍,容易发生高钾血症,进而引发心脏骤停相关的心律失常。
低钾血症:血清钾过低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也可导致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低钾血症可能诱发心脏骤停。长期应用利尿剂、营养不良等情况容易引起低钾血症。
2.药物中毒
洋地黄中毒:过量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可导致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二联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从而引发心脏骤停。洋地黄中毒在老年患者中相对常见,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排泄减慢,更容易蓄积中毒。
抗心律失常药物过量或不当使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使用不当可导致新的心律失常,甚至引发心脏骤停。例如,奎尼丁可能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这是一种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
3.意外事件
触电:人体接触电流时,电流可干扰心脏的电活动,导致心脏骤停。电流通过人体的路径、电流强度和接触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心脏骤停发生的可能性。例如,高压电触电时,电流对心脏的损害更为严重,极易导致心脏骤停。
溺水: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同时缺氧可引起心脏电活动紊乱,最终导致心脏骤停。溺水发生后,人体迅速缺氧,心脏的正常功能无法维持,很快会出现心脏骤停。
严重创伤:严重的胸部创伤、颅脑创伤等可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释放大量应激激素,同时创伤引起的疼痛、失血等因素可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例如,胸部受到严重撞击后,可能直接损伤心脏结构或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发心脏骤停。
4.其他特殊人群因素
儿童:儿童心脏骤停的原因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有关,如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等,这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可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另外,儿童感染某些病毒如心肌炎病毒时,也可引起心肌炎症,导致心脏骤停。
老年人:老年人多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储备功能下降,更容易在一些诱因下发生心脏骤停。同时,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在使用药物时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心脏骤停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