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是由急性心脏病变致心排血量急骤降低引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其病因包括基础心血管疾病及急性加重诱因,临床表现有左心衰竭的肺淤血、心排血量不足表现和右心衰竭的体循环淤血症状,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实验室的BNP等检测和影像学的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一、定义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的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基础心血管疾病
如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风险较高;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病也可引发。不同年龄人群基础心血管疾病谱有差异,老年人中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更为常见,而年轻人可能更多与心肌病等相关。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未良好控制、高脂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基础心血管疾病,增加急性心力衰竭发生风险。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需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来控制病情。
(二)急性加重的诱因
感染是常见诱因,如呼吸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从而诱发急性心力衰竭;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也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室率过快时会影响心脏正常射血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心律失常类型有别,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出现心律失常,老年人则多与冠心病等相关。
血容量增加,如静脉输液过多过快,会使心脏前负荷急剧增加。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输液时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如剧烈运动、暴怒等,可使心脏负荷加重。不同性别人群对体力消耗和情绪刺激的耐受不同,一般来说,男性在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但具体还需结合个体心脏状况。
三、临床表现
(一)左心衰竭
主要表现为肺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的相关症状。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起初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例如,患者在从事轻度体力活动时就出现气短,休息后可缓解,而病情加重后夜间睡眠中会突然憋醒,需坐起喘息才能缓解。
咳嗽、咳痰,多为白色泡沫状痰,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性痰。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但会表现出呼吸急促、拒食等情况;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症状,使病情判断更复杂。
心排血量不足的表现,如乏力、疲倦、头晕、心慌等,严重时可出现少尿等肾功能损害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对心排血量不足的耐受和表现不同,儿童可能生长发育受影响,老年人则可能出现认知功能改变等。
(二)右心衰竭
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的症状。胃肠道淤血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肝淤血可导致肝区胀痛,长期肝淤血可引起心源性肝硬化。不同年龄人群体循环淤血的表现也有差异,儿童右心衰竭可能更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老年人则可能因肝脏淤血出现黄疸等表现相对较晚但更隐匿。
四、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基础心血管疾病史、诱发因素等。了解患者是否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病史,近期是否有感染、输液过多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出生时有无缺氧等情况,了解家族中是否有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史。
(二)体格检查
左心衰竭时可发现肺部湿性啰音,随着病情加重啰音可从局限于肺底部发展到全肺;心脏听诊可闻及心率加快、舒张期奔马律等。儿童体格检查时需注意轻柔操作,肺部湿性啰音的听诊要准确判断;老年人由于胸廓等结构变化,肺部啰音的听诊可能有一定特殊性。
右心衰竭时可发现颈静脉怒张、肝大伴压痛、下肢水肿等。颈静脉怒张的程度可反映右心衰竭的严重程度,儿童颈静脉怒张相对不易观察,需结合其他体征综合判断;老年人下肢水肿可能与其他疾病如下肢静脉疾病等混淆,需仔细鉴别。
(三)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如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BNP在急性心力衰竭时明显升高,NT-proBNP升高也提示心力衰竭,且对诊断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人群BNP及NT-proBNP的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相对较低。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肺淤血情况,如肺纹理增多、KerleyB线等;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是诊断急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工具。儿童超声心动图检查需在专业儿科超声医生操作下进行,确保检查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