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具有多方面危险性,一是增加血栓栓塞风险,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高,不同人群、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影响该风险;二是引发心力衰竭,房颤影响心脏泵血致心脏扩大,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影响心衰发生;三是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常出现多种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影响生活质量。
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可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栓塞(脑梗死)。据相关研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人群的5倍-17倍,且房颤导致的卒中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约25%的患者在卒中后1年内死亡,约50%的患者遗留严重残疾。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的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会进一步升高。例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房颤患者,其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比单纯高血压患者显著增加。
不同年龄人群差异:老年房颤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减退、血管壁硬化等因素,更易形成血栓,且一旦发生栓塞后果往往更严重。而年轻房颤患者相对来说血栓栓塞风险可能相对低一些,但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有其他高危因素叠加时。
性别影响: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房颤患者在血栓栓塞风险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只要存在房颤,就有血栓形成风险,只是不同个体因基础状况不同风险程度有别。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房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易受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会增加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例如,长期大量吸烟者的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往往较不吸烟者重,更易促进血栓形成。
病史相关:有过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房颤患者,再次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极高,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抗凝治疗来预防。
引发心力衰竭
房颤可使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紊乱,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长期的房颤会导致心脏扩大,进而引发心力衰竭。研究表明,约1/3的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有房颤,而房颤又会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的程度。房颤时心室率如果控制不佳,过快的心室率会使心脏舒张期缩短,影响心室充盈,导致心排出量减少,长期如此会诱发心肌重构,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例如,慢性房颤患者如果心室率长期处于较快水平,且未得到有效控制,随着时间推移,心脏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发生改变,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年龄方面:老年房颤患者本身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更高,而且一旦出现心力衰竭,病情进展往往较快,预后相对较差。年轻的房颤患者如果有基础心脏疾病,也可能较快地发展为心力衰竭。
性别影响: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性别对房颤引发心力衰竭的风险有显著差异,但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房颤与心力衰竭的关联。
生活方式:肥胖、过度劳累的房颤患者,心脏负担加重,更容易诱发心力衰竭。例如,肥胖患者体重超标,心脏需要泵送更多血液来满足身体需求,长期下来心脏功能受损,增加了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病史相关:本身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再合并房颤,会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加大,需要综合考虑抗心律失常治疗和心力衰竭治疗的平衡。
影响生活质量
房颤患者常出现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这些症状会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例如,患者可能因为心悸而无法进行正常的体力活动或工作,气短会使患者在轻微活动后就感到不适,严重影响其运动耐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长期受房颤症状困扰的患者还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加重生活质量的下降。
年龄差异:老年房颤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症状的耐受能力更差,心悸、气短等症状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明显,可能会导致其活动范围大幅缩小,社交活动减少。而年轻患者可能因为症状影响工作和日常休闲活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也较为显著,但相对老年患者在身体代偿能力上有一定优势。
性别影响:女性房颤患者可能在心理调节等方面与男性存在差异,房颤带来的症状可能更易导致女性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从而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例如,女性可能更在意自身身体状况对家庭和社交的影响,症状带来的心理压力可能更大。
生活方式:爱好运动的房颤患者,由于房颤症状的出现,可能不得不放弃喜爱的运动,这会对其生活方式和心理产生较大冲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久坐)的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那么突出,但长期的不适也会影响其整体生活感受。
病史相关:有严重心理疾病基础的房颤患者,房颤带来的躯体症状更容易引发心理的负面情绪,导致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需要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关注心理状态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