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有症状和体征表现,症状包括呼吸急促(静息时明显,儿童及有心血管病史者表现有特点)、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儿童及有慢性心衰病史者表现有差异)、咳嗽咳痰(早期白色泡沫痰,严重时粉红色泡沫痰,儿童及有肺部基础病合并心衰者表现不同);体征包括肺部啰音(双肺可闻及,儿童及有肺部感染合并心衰者特点有别)、心率增快(明显加快,儿童及有快速心律失常病史合并心衰者情况不同)、奔马律(可闻及,儿童及有心肌病病史者表现有差异)、血压变化(早期升高,后续可能降低出现心源性休克表现,儿童及有高血压病史合并心衰者变化不同)。
一、症状表现
(一)呼吸急促
表现:患者呼吸频率明显增快,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呼吸急促,这是因为急性心力衰竭时,肺循环淤血,影响气体交换,机体为了获取足够氧气,会加快呼吸频率来代偿。例如,正常成人静息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呼吸频率可能超过20次/分钟,甚至可达30-40次/分钟。
年龄因素:儿童急性心力衰竭时呼吸急促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儿童的呼吸储备功能相对较弱,肺循环淤血对呼吸的影响更显著。例如,婴幼儿急性心力衰竭时可能出现鼻翼扇动等表现。
病史影响: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病史,出现呼吸急促更要警惕急性心力衰竭复发。
(二)端坐呼吸
表现:患者不能平卧,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肺淤血,而端坐位可使膈肌下移,胸腔容积增大,减轻肺淤血,从而缓解呼吸困难。例如,患者需要垫高枕头甚至坐起才能缓解呼吸不畅。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端坐呼吸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急性心力衰竭时可能表现为喜欢被抱起呈前倾坐位等。
病史影响: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端坐呼吸,且在病情加重时端坐呼吸会更明显。
(三)咳嗽、咳痰
表现:多为白色泡沫痰,严重时可出现粉红色泡沫痰。咳嗽是因为肺淤血刺激气道引起,早期可能为白色泡沫痰,当肺淤血进一步加重,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毛细血管破裂时,就会出现粉红色泡沫痰。例如,患者咳出的痰液像粉红色的泡沫一样。
年龄因素:儿童急性心力衰竭时咳嗽、咳痰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病史影响:有肺部基础疾病同时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咳嗽、咳痰可能更复杂,需要鉴别是心力衰竭引起还是肺部基础疾病本身导致。
二、体征表现
(一)肺部啰音
表现:双肺可闻及湿啰音,早期可能仅在肺底部听到,随着病情加重,湿啰音可弥漫至全肺。湿啰音是由于肺淤血,肺泡内有渗出液,气体通过渗出液时产生的声音。例如,在肺部听诊时可听到类似水泡破裂的声音。
年龄因素:儿童肺部听诊时湿啰音的特点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的气道相对较窄,湿啰音的音调等可能有差异。
病史影响:既往有肺部感染同时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肺部啰音可能混合有感染性啰音的特点,需要仔细鉴别。
(二)心率增快
表现:心率明显加快,可超过100次/分钟,甚至可达120-140次/分钟以上。这是因为心力衰竭时,机体通过加快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但这种代偿是有限的,而且过快的心率会进一步加重心肌耗氧,不利于心功能的改善。例如,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率增快。
年龄因素:儿童心率本身比成人快,急性心力衰竭时心率增快可能更为显著,新生儿心率正常范围是120-160次/分钟,婴儿110-130次/分钟,幼儿100-120次/分钟,学龄儿童80-100次/分钟,当急性心力衰竭时,儿童心率会超出相应年龄正常范围更高。
病史影响: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病史同时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心率增快可能更难控制,需要综合评估治疗方案。
(三)奔马律
表现: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室壁顺应性减退,在舒张早期心房血液快速注入心室时,引起已过度充盈的心室壁产生振动所致。例如,在心尖区可听到类似“嗒-嗒-嗒”的额外心音,与正常心音和第二心音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
年龄因素:儿童出现奔马律相对较少见,但在严重的急性心力衰竭时也可能出现,其机制与成人相似,但表现可能因儿童心脏结构和生理特点有所不同。
病史影响:有心肌病等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奔马律,提示心肌损害较严重。
(四)血压变化
表现:早期血压可升高,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反应,通过升高血压来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随着病情进展,血压可降低,出现心源性休克的表现,如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减小等。例如,初始测量血压可能高于正常范围,后续测量发现血压进行性下降。
年龄因素:儿童急性心力衰竭时血压变化的特点与成人不同,儿童的血压调节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在急性心力衰竭时血压下降可能更早更明显。
病史影响:有高血压病史同时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血压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要考虑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以及心力衰竭对血压的影响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