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有基础心脏疾病史和感染、心律失常、体力过劳或情绪激动、输液过多过快等诱发因素;其症状包括劳力性、端坐、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疲倦,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等;体征有肺部可闻湿性啰音,心脏有心率加快、舒张期奔马律及原发病相应体征,还有发绀、外周水肿、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有基础疾病人群出现相关表现应警惕。
一、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史
1.基础心脏疾病史
冠心病: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风险较高。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尤其是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更易在后续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发作。例如,一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追踪了心肌梗死患者多年,发现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在心肌梗死后一定时间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其中与梗死面积较大、心肌受损严重程度相关。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结构和功能逐渐异常,心脏扩大,收缩力下降,容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如果出现流出道梗阻等情况,也可能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有心肌病家族史或已确诊心肌病的患者,需密切关注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
瓣膜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瓣膜病变,如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随着瓣膜病变的进展,心脏的负荷增加,最终可引发急性心力衰竭。例如,二尖瓣狭窄会使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影响肺循环,长期可导致肺淤血,急性发作时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表现。
先天性心脏病: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逐渐明显,到一定阶段可能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如法洛四联症患者,若出现右向左分流加重等情况,可能诱发急性心力衰竭。
2.诱发因素史
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诱发急性心力衰竭的因素。细菌或病毒感染可导致发热、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的负担。例如,肺炎患者由于肺部感染,气体交换功能受损,心脏需要更努力工作来维持机体氧供,对于本身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容易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据统计,因感染诱发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呼吸道感染引起。
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且心室率过快时,心脏舒张期明显缩短,影响心室充盈,导致心排出量急剧减少,容易引发急性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也可能因心排出量不足而诱发急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发作前有心律失常的情况,尤其是快速型心律失常。
体力过劳或情绪激动:过度的体力劳动会使心脏负荷加重,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也会增加心脏负担。例如,重体力劳动者在从事高强度劳动后,或情绪剧烈波动(如暴怒、过度紧张)后,可能诱发急性心力衰竭。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剧烈波动。
输液过多过快: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快速大量输液会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前负荷明显加重,从而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在临床治疗中,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输液速度和量需要严格控制,防止因输液不当诱发急性心力衰竭。
二、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早期表现为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这是因为体力活动时心脏负荷增加,心功能不全的心脏不能有效地泵血,导致肺淤血加重,引起呼吸困难。例如,患者平时能爬两层楼,而现在爬一层楼就出现气短、呼吸困难,休息后可逐渐缓解。
端坐呼吸: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不能平卧,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端坐位时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肺淤血减轻,同时膈肌下降,胸腔容积增大,有利于呼吸。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高枕卧位甚至端坐位才能缓解呼吸困难。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急促,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夜间平卧时静脉回流增加,肺淤血加重,以及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支气管收缩等因素有关。
咳嗽、咳痰:咳嗽是常见症状,起初可能为干咳,later可出现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当发生急性肺水肿时,可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这是因为肺淤血时,肺泡和支气管黏膜受到刺激,引起咳嗽,而粉红色泡沫样痰是由于肺泡毛细血管破裂,渗出血液与呼吸道分泌物混合所致。
乏力、疲倦:由于心排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患者常感到乏力、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全身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代谢功能受到影响。
少尿及肾功能损害:肾脏灌注不足可导致少尿,长期慢性的肾功能损害可能逐渐出现,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等。急性心力衰竭时,肾脏血流重新分布,肾灌注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2.体征
肺部体征:两肺可闻及湿性啰音,随着病情加重,湿性啰音可从肺底向上蔓延至全肺。这是因为肺淤血时,肺泡内有渗出液,听诊可闻及湿啰音。严重时可出现满肺的湿性啰音,甚至伴有哮鸣音。
心脏体征:心率加快,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这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室肌张力降低,心室快速充盈时产生振动所致。此外,还可能有原发病的相应体征,如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可闻及相应瓣膜区的杂音等。
其他体征:患者可能出现发绀等缺氧表现,外周水肿,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外周水肿是由于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所致;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也是因为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导致液体漏出到胸腔和腹腔。
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急性心力衰竭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症状可能不典型,呼吸困难表现可能不如年轻患者典型,而更易出现倦怠、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女性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影响,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核心表现是呼吸困难、乏力等相关症状和相应体征。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尤其是存在上述病史相关情况的人,若出现类似上述表现,应高度警惕急性心力衰竭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