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贫血原因多样,包括摄入不足(生长发育需营养素多,饮食摄入不足易致贫血)、丢失过多(急性失血或慢性失血如肠道寄生虫感染、消化道畸形等)、生成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或骨髓造血微环境异常)、红细胞破坏过多(内在缺陷如地中海贫血、酶缺陷,外在因素如免疫性、感染性因素),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日常要合理喂养预防。
一、摄入不足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铁、维生素B、叶酸等营养素需求大。若日常饮食中此类营养素摄入不足,易引发贫血。例如,婴儿单纯母乳喂养,而母乳中叶酸含量较低,若添加辅食不及时,就可能导致叶酸缺乏性贫血;年长儿童挑食、偏食,不爱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肉类、蛋类、乳制品等)以及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等),也会造成相应营养素缺乏从而引起贫血。
二、丢失过多
1.急性失血:儿童外伤、意外事故等可能导致急性大量失血,如严重的车祸、外伤造成体内出血,短时间内丢失大量血液,超出机体代偿能力,就会引发贫血。
2.慢性失血:肠道寄生虫感染是儿童慢性失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如钩虫感染,钩虫会吸附在肠道黏膜上,导致肠道慢性失血;还有一些儿童存在消化道畸形,如梅克尔憩室,也会引起慢性失血,长期慢性失血会使体内铁等造血原料丢失过多,进而引发贫血。
三、生成障碍
1.造血干细胞异常: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造血干细胞异常,从而影响血细胞的生成。例如范可尼贫血,这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DNA修复基因缺陷导致造血干细胞功能异常,使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生成减少。
2.骨髓造血微环境异常:儿童患某些疾病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微环境,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多种因素可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红细胞生成减少;一些恶性肿瘤侵犯骨髓,如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会干扰正常造血,引起贫血等一系列血液系统异常表现。
四、红细胞破坏过多
1.红细胞内在缺陷
遗传性因素:如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使得红细胞形态异常,容易被破坏,引起慢性溶血性贫血。不同类型的地中海贫血在儿童中的表现有所不同,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严重贫血、黄疸等症状。
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性酶缺乏病,患儿食用蚕豆等特定食物或接触某些药物后,可诱发红细胞大量破坏,出现急性溶血发作,表现为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
2.红细胞外在因素
免疫性因素: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常见的如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多发生在母亲O型血,胎儿A型或B型血的情况;Rh血型不合溶血病相对较少见,但病情往往更严重。
感染因素:某些细菌、病毒感染可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加。例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免疫性溶血,引发贫血;一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也可能影响红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
儿童贫血的原因较为复杂,不同原因导致的贫血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各有特点。对于儿童贫血,需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喂养儿童,保证营养均衡,预防感染等,降低儿童贫血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