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妊娠流产是异位妊娠的一种,多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妊娠8-12周左右,发病机制与输卵管管腔等不符致胚胎生长后滋养层细胞侵蚀致流产,临床表现有停经、阴道流血、腹痛等,诊断靠超声、血β-hCG测定、腹腔镜检查,治疗分保守治疗(适用于特定情况用药物)和手术治疗(分输卵管切除术和保守性手术),对育龄女性等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及时处理可致严重后果,有生育需求等女性术后需注意相关情况。
发病机制
输卵管妊娠时,由于输卵管管腔狭窄、管壁薄,不符合受精卵着床发育的条件。随着胚胎的生长,滋养层细胞侵蚀输卵管肌层及浆膜,最终导致输卵管妊娠流产。若为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流产,囊胚与管壁分离,若整个囊胚剥离落入管腔并经输卵管逆蠕动排入腹腔,形成输卵管完全流产,出血一般不多;若囊胚部分剥离,部分仍附着于输卵管壁,则为输卵管不完全流产,此时滋养细胞继续侵蚀输卵管壁,导致反复出血,形成输卵管血肿或输卵管周围血肿。
临床表现
停经:多数患者有短期停经史,一般停经6-8周左右,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停经史,将不规则阴道流血误认为月经。
阴道流血:常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少,呈点滴状,色暗红或深褐。少数患者阴道流血量较多,类似月经,阴道流血可伴有蜕膜管型或蜕膜碎片排出。
腹痛:输卵管妊娠流产时,患者常出现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当流产发生时,突然出现下腹部撕裂样疼痛,疼痛多为持续性,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血液积聚在盆腔最低处直肠子宫陷凹时,可出现肛门坠胀感。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可见输卵管内存在妊娠囊,若发生流产,可发现附件区混合性包块。
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测定:异位妊娠时,患者血β-hCG水平较宫内妊娠低,且翻倍不良。通过动态监测血β-hCG水平,可辅助诊断输卵管妊娠流产。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异位妊娠的金标准,不仅可明确诊断,还可同时进行治疗。在腹腔镜下可见输卵管妊娠部位有妊娠物存在,若发生流产,可见输卵管表面有妊娠物排出后的表现。
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适用于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内出血,血β-hCG水平较低(通常小于2000U/L),且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小于3-4cm的患者。可采用甲氨蝶呤等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治疗的机制是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β-hCG水平及超声变化。
手术治疗:
输卵管切除术:适用于内出血并发休克的急症患者,或输卵管妊娠破裂,妊娠物破坏严重的情况。
输卵管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尤其是对侧输卵管已切除或有明显病变者。手术可保留输卵管,通过切开输卵管取出胚胎等妊娠物。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输卵管妊娠流产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腹腔内出血,危及生命。育龄女性若出现停经、阴道流血、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有生育需求的女性:保守性手术虽然保留了输卵管,但存在输卵管再通或再次发生异位妊娠的可能。术后需密切监测输卵管通畅情况,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备孕指导,如监测排卵等。
特殊病史女性:对于有盆腔炎症病史的女性,其输卵管可能存在粘连等病变,增加了输卵管妊娠的发生风险。这类女性在发生输卵管妊娠流产后,更应注意术后的恢复及输卵管功能的评估,以降低再次发生异位妊娠的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