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其辨别要点包括黄疸出现时间(出生后3-8天,早产儿可迟至2-4周)及进展(程度逐渐加重,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速度相对较慢)、婴儿一般状况良好、停喂母乳后黄疸消退明显,需与生理性黄疸及其他病理性黄疸鉴别,通过观察相关方面并结合进一步检查可辨别,新生儿黄疸尤其是母乳喂养者家长需密切观察,异常及时就医。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主要发生在纯母乳喂养或几乎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中。
二、辨别母乳性黄疸的要点
(一)黄疸出现时间及进展
出现时间:通常在出生后3-8天出现,早产儿出现时间可能稍晚,可迟至出生后2-4周。这与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不同,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
黄疸进展:黄疸程度可逐渐加重,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持续升高,但是升高速度相对较慢,一般血清胆红素浓度在51.3-342μmol/L(3-20mg/dl)之间,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而病理性黄疸中如果是感染等原因引起的,黄疸出现时间更早,进展更快,血清胆红素水平上升速度也更快,且可能伴有其他症状。
(二)婴儿一般情况
一般状况良好:患有母乳性黄疸的婴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状态正常,吃奶正常,体重增长正常。这与一些病理性黄疸可能伴有精神萎靡、拒奶等情况不同。例如,感染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婴儿可能会有反应差、吸吮无力等表现;溶血性黄疸可能除了黄疸外,还可能有贫血等表现。
(三)停喂母乳后的变化
停喂母乳后黄疸消退明显:如果怀疑是母乳性黄疸,可尝试暂停母乳喂养3-5天,观察黄疸变化。一般停喂母乳48-72小时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会明显下降,通常可下降50%以上。这是辨别母乳性黄疸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停喂母乳后黄疸不会有如此明显的下降。例如,对于足月儿,正常母乳喂养情况下黄疸持续不退,暂停母乳后黄疸迅速减轻,就高度提示母乳性黄疸可能。对于早产儿,同样适用此方法,但需要更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因为早产儿的胆红素代谢更不成熟,黄疸变化可能相对复杂,但停喂母乳后黄疸的改变仍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三、与其他黄疸的鉴别
(一)与生理性黄疸鉴别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稍长,最长不超过4周,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且婴儿一般情况良好。而母乳性黄疸出现时间稍晚,黄疸程度可能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可超过2-3周甚至1-3个月。
(二)与病理性黄疸鉴别
病理性黄疸原因众多,如感染、溶血、胆道闭锁等。感染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婴儿多有感染的相关表现,如发热或体温不升、反应差等,血培养等检查可发现病原菌;溶血性黄疸常伴有母婴血型不合等情况,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可呈阳性;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婴儿大便颜色逐渐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胆道系统异常。而母乳性黄疸通过停喂母乳后的黄疸变化等可与之鉴别。
总之,通过观察黄疸出现时间、婴儿一般状况以及停喂母乳后的黄疸变化等方面,可以帮助辨别母乳性黄疸,但最终明确诊断还需要结合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对于新生儿出现黄疸情况,尤其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家长应密切观察黄疸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