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退了又反复时,需先明确其特点,观察患儿精神状态、黄疸程度,考虑持续母乳喂养并调整喂养方式,同时排除感染、胆道系统疾病等其他病理性因素,密切观察婴儿情况,黄疸加重或一般状况变差及时就医,注意婴儿一般护理。
一、明确母乳性黄疸的特点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多与母乳喂养不足有关,晚发型一般认为与母乳中的某些酶或物质有关,其特点是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当母乳性黄疸退了又反复时,首先要考虑可能是再次接触了相关的母乳因素。
二、观察患儿一般状况
1.精神状态
对于婴儿,要观察其精神是否活泼,吃奶是否正常。如果患儿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也在正常范围,那么母乳性黄疸反复相对可能风险较低。因为如果患儿精神萎靡、吃奶差,可能存在其他问题,但母乳性黄疸反复时首先考虑与母乳相关。
不同年龄的婴儿表现有所不同,新生儿期婴儿主要通过哭声、对刺激的反应等来判断精神状态,月龄稍大的婴儿可以通过是否主动玩耍、对周围环境的关注程度等判断。
2.黄疸程度
要定期监测黄疸程度,可以使用经皮胆红素检测仪进行监测。如果黄疸只是轻度反复,胆红素值在生理性黄疸的范围(足月儿一般不超过221μmol/L,早产儿一般不超过257μmol/L)内,且没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那么母乳性黄疸反复的可能性较大。如果黄疸程度进行性加重,胆红素值快速升高,就需要警惕其他病理性黄疸的可能,如感染、胆道闭锁等疾病。
三、考虑持续母乳喂养的情况
1.继续母乳喂养的评估
如果婴儿一般状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即使母乳性黄疸退了又反复,仍然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继续母乳喂养有助于婴儿的营养摄入和正常生长。
对于不同月龄的婴儿,继续母乳喂养都有其重要性。例如,6个月以内的婴儿,母乳能够提供其所需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包括免疫球蛋白等,对婴儿的免疫系统发育等有重要意义。
2.调整喂养方式促进黄疸消退
可以增加母乳喂养的频率和量,确保婴儿摄入足够的乳汁,以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胆红素的排泄。因为增加喂养量有助于肠道内的胎便排出,而胎便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重吸收。对于新生儿,一般建议每天喂养8-12次以上;随着月龄增加,喂养次数可适当调整,但仍要保证充足的摄入量。
四、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
1.感染因素
要检查婴儿是否存在感染,如肺炎、脐炎等。可以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来判断。如果存在感染,可能会导致黄疸反复加重,此时需要积极治疗感染。不同年龄的婴儿感染的表现不同,新生儿感染可能表现为体温不升、反应差等,较大婴儿可能出现发热、局部感染灶等表现。
2.胆道系统疾病
如怀疑胆道闭锁等胆道系统疾病,需要进行腹部B超、肝功能等检查。胆道闭锁会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引起黄疸进行性加重,与单纯母乳性黄疸反复有区别。胆道闭锁在婴儿期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五、特殊人群(婴儿)的温馨提示
对于母乳性黄疸退了又反复的婴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情况。如果考虑继续母乳喂养,要保证婴儿营养充足,定期带婴儿进行体检,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和黄疸情况。如果发现黄疸加重或婴儿一般状况变差,要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婴儿的保暖等一般护理,因为良好的一般状况有助于婴儿应对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例如,寒冷可能会影响婴儿的代谢,不利于黄疸的消退,所以要根据环境温度适当为婴儿增减衣物,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