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生核黄疸有早期、痉挛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表现。早期有吸吮无力与拒乳、肌张力减退;痉挛期有抽搐、发热;恢复期吸吮力渐恢复、肌张力渐正常;后遗症期有手足徐动症、眼球运动障碍、听力障碍、智能落后。
吸吮无力与拒乳:宝宝会出现吸吮动作变得无力,拒绝吃奶的情况。这是因为核黄疸影响了神经系统功能,首先累及到与吸吮相关的神经肌肉,导致宝宝吃奶时力量不足,无法有效吸吮乳汁。多见于出生后1-2天内的新生儿,尤其是有胆红素脑病高危因素的宝宝,如早产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等情况的宝宝更容易出现。
肌张力减退:宝宝的肌肉张力降低,表现为四肢松软,活动减少。正常宝宝在这个阶段应该有一定的肢体活动,而患有核黄疸早期的宝宝肢体活动明显减少,肌肉松弛,如同软塌塌的棉花一样。这种肌张力减退与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有关,胆红素沉积在基底神经节、丘脑、丘脑下核等部位,影响神经传导,导致肌肉张力异常。
痉挛期表现
抽搐:宝宝会出现频繁的抽搐发作,多表现为双眼凝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抽搐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例如,宝宝的某一侧肢体突然出现抽动,或者全身肌肉呈强直性收缩,头向后仰,背部向后弓起。一般在出生后2-5天左右出现,这是因为胆红素进一步损害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引起抽搐。对于早产儿来说,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抽搐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仔细观察。
发热:部分宝宝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左右甚至更高。发热的原因可能与胆红素脑病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失调有关。但需要注意与感染性发热相鉴别,因为有些核黄疸宝宝可能同时合并感染,所以要综合判断。
恢复期表现
吸吮力逐渐恢复:经过治疗后,宝宝的吸吮无力情况逐渐改善,能够逐渐恢复正常的吸吮功能,开始能够较好地吃奶。一般在抽搐等严重症状缓解后,1-2周左右可以观察到吸吮力的恢复,这标志着神经系统受损情况开始有所好转。
肌张力逐渐恢复正常:宝宝的肌肉张力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四肢活动逐渐变得灵活。例如,宝宝的肢体能够有正常的屈伸活动,活动范围逐渐增大。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对于早产儿来说,恢复的时间可能相对更长一些,需要家长密切配合康复治疗等措施来促进肌张力的恢复。
后遗症期表现
手足徐动症:宝宝出现不自主的、无目的的缓慢扭曲运动,尤其是四肢、头部会出现缓慢的、不规则的扭动。比如,宝宝的手指会出现缓慢的、像蚯蚓爬行一样的蠕动,头部也会不自主地扭转。这是由于基底神经节受损,导致锥体外系功能失调引起的。多见于核黄疸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的宝宝,一般在生后2个月-3岁出现。
眼球运动障碍:表现为眼球向上转动困难,不能注视上方,出现“落日征”,即双眼球下转,巩膜外露。这是因为核黄疸损害了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影响了眼球的正常运动功能。对于有这种后遗症的宝宝,会影响其视觉发育和对外界的观察能力。
听力障碍:宝宝可能出现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对声音的反应变得迟钝。这是因为听觉神经核团受到胆红素的损害,导致听力功能受损。这种听力障碍会影响宝宝的语言发育,因为宝宝无法正常听到外界声音来学习语言。
智能落后:宝宝的智力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表现为反应迟钝、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差、运动发育迟缓等。例如,宝宝可能不能按时达到抬头、坐立、行走等相应的发育里程碑,在认知方面对简单的事物也不能理解。这是由于神经系统广泛受损,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和功能,导致智能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