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支架术后需进行影像学复查(CTA术后1月、3月、6月首次复查,之后依病情定;MRA类似且可替代CTA部分情况)、临床症状观察(观察头痛程度、性质、频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的肢体运动、感觉、语言等情况)及其他相关检查(术后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出血风险等)来监测病情。
一、影像学复查
1.CTA(CT血管造影)
检查时间:一般在脑动脉瘤支架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首次复查CTA,之后可根据病情每年或更长时间复查一次。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如年轻患者无基础疾病,首次复查时间可严格按照上述时间;而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观察,复查时间可能适当提前。通过CTA可以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支架的位置以及血管的通畅情况等。例如,有研究表明,CTA能够准确评估支架内再狭窄、动脉瘤复发等情况,其对于血管结构的显示分辨率较高,能够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意义:CTA是非侵入性检查,能较好地显示颅内血管情况,帮助医生了解动脉瘤治疗后血管的恢复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动脉瘤残留、支架移位等情况。
2.MRA(磁共振血管造影)
检查时间:与CTA类似,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首次复查,之后根据病情调整。对于儿童患者,由于CTA可能涉及辐射问题,MRA是较好的替代检查方法,但要注意儿童在检查时可能需要镇静等特殊处理。对于老年患者,MRA可以避免CTA中对比剂可能对肾功能的影响等问题。MRA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来显示血管,对于血管壁的显示有一定优势。
意义:MRA无需使用对比剂(部分情况需要),对于血管的成像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能够评估动脉瘤治疗后的血管情况,与CTA互补,有助于全面了解颅内血管状态。
二、临床症状观察
1.头痛
观察内容:患者术后需密切观察头痛的程度、性质、发作频率等。不同年龄患者对头痛的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烦躁等。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术后头痛可能与血压波动有关;而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头痛可能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患者出现头痛加重、持续不缓解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例如,若头痛程度较前明显加重,呈剧烈胀痛,且伴有喷射性呕吐,可能提示颅内有出血等并发症。
意义:头痛是脑动脉瘤术后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是动脉瘤复发、血管痉挛等原因引起,通过观察头痛情况可以早期发现可能的并发症。
2.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观察内容:包括肢体运动、感觉、语言等方面的情况。对于不同性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可能因解剖结构等因素有一定差异。例如,男性患者可能在运动功能缺损时更易出现单侧肢体无力等情况。对于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患者,术后更要密切观察神经功能情况,因为这类患者可能存在脑血管方面的易患因素。要观察患者是否有肢体麻木、无力,能否正常行走、持物;语言是否流利,有无失语等情况。
意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出现可能提示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等并发症,及时发现这些症状有助于早期干预治疗,改善预后。
三、其他相关检查
1.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检查时间:术后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一般在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凝血功能可能更易出现异常,需要更频繁地监测。对于有出血倾向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术后复查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意义: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细胞情况,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对于评估患者术后出血风险等有重要意义。例如,若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出血倾向,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