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贫血类型,6个月-2岁高发,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表现有一般、髓外造血及其他系统症状,诊断靠血常规、铁代谢、骨髓象检查,治疗需饮食调整和铁剂治疗,预防要孕期保健、婴儿喂养及儿童饮食等方面注意。
一、定义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以6个月-2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二、病因
(一)铁摄入不足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如母乳中铁的吸收率虽高,但6个月后母乳中铁含量不能满足婴儿需求,而牛奶中铁含量低且吸收率差,易导致铁摄入不足。对于幼儿及儿童,若饮食中缺乏肉类、蛋类、绿叶蔬菜等含铁丰富食物,也会引起缺铁。
特殊人群如早产儿,由于胎儿期铁储备不足,出生后生长发育快,更易发生铁摄入不足。
(二)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如慢性腹泻、肠炎等,会导致铁的吸收减少。
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铁的吸收,如抑酸剂等,会改变胃肠道酸碱度,影响铁的溶解和吸收。
(三)铁丢失过多
长期慢性失血是铁丢失过多的常见原因,如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病)可导致肠道慢性失血,少量失血时不易被察觉,但长期积累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还需考虑是否有鼻出血、月经量过多等慢性失血情况。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面色、口唇、甲床等部位较明显。婴幼儿还可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
特殊人群如早产儿,由于本身基础情况差,贫血表现可能更隐匿且严重,易出现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
(二)髓外造血表现
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肝、脾肿大越明显。
对于儿童,髓外造血表现相对婴儿可能不典型,但长期贫血也会刺激骨髓外造血器官,导致肝、脾轻度肿大。
(三)其他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症状,年龄较大儿童可诉说头晕、眼前发黑等。
神经系统:婴幼儿可能出现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年长儿可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等。
四、诊断
(一)血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区扩大。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初步怀疑缺铁性贫血,但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诊。
(二)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的敏感指标,在缺铁早期即可降低。
对于早产儿等特殊人群,铁代谢指标的监测需更密切,因为其铁储备和代谢情况与足月儿不同。
(三)骨髓象检查
骨髓涂片可见骨髓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减少。此检查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依据,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必要时进行。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饮食调整: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对于婴儿,6个月后合理添加辅食;对于幼儿及儿童,保证饮食中含铁食物的摄入。
铁剂治疗:明确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后,可给予铁剂治疗,常用的有硫酸亚铁等,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的安全性,避免低龄儿童不合理使用。
(二)预防
孕期保健:孕妇应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以保证胎儿有足够的铁储备。
婴儿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婴儿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人工喂养的婴儿应选择强化铁的配方奶粉,并及时添加辅食。
儿童饮食:幼儿及儿童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保证饮食中铁的摄入。同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监测血常规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缺铁性贫血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