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与足底筋膜炎在解剖部位、病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有区别,跟腱炎发生于跟腱,多因过度使用等致运动后跟腱痛等,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超声、MRI诊断,治疗需休息、物理治疗等;足底筋膜炎在足底,与长时间站立等有关,晨起下地痛等,靠体格检查等诊断,治疗包括休息、拉伸训练等。
跟腱炎是发生在跟腱部位的炎症,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与跟骨的坚韧纤维结构。而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的炎症,足底筋膜起自跟骨结节,向前延伸至跖骨基部。不同的解剖部位决定了两者疼痛的具体位置有所差异,跟腱炎患者疼痛主要集中在足跟上方的跟腱区域,足底筋膜炎患者疼痛多在足跟底部近跟骨处。
病因:
跟腱炎:多与过度使用有关,比如长期进行奔跑、跳跃等运动的人群,跟腱反复受到牵拉,容易引发炎症;另外,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或改变运动方式,也可能导致跟腱承受过大压力而发炎。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运动员、经常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的男性相对更易患跟腱炎。有跟腱既往损伤病史的人群,再次受伤引发跟腱炎的风险也会增加。
足底筋膜炎:同样常见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人群,尤其是教师、售货员等职业人群。扁平足或高弓足的人群,足底受力分布异常,足底筋膜承受的压力不均衡,更容易发生炎症。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足底筋膜炎,可能与足底筋膜退变有关。女性在孕期由于体重增加,足底筋膜承受的压力增大,也较易患足底筋膜炎。
症状表现:
跟腱炎:患者通常在运动后出现跟腱部位疼痛,开始可能是轻微疼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逐渐加重,有时休息时也会有疼痛感觉,触摸跟腱部位可能有肿胀、压痛。在活动时,尤其是踮脚、奔跑等动作,疼痛会明显加剧。
足底筋膜炎:晨起下地行走时,足跟底部疼痛较为明显,行走几步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又会加重。按压足底筋膜附着于跟骨的部位,有明显压痛。部分患者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行走,又会出现类似晨起时的疼痛情况。
诊断方法:
跟腱炎: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运动情况等,然后进行体格检查,触摸跟腱部位有无肿胀、压痛,还可能会进行超声检查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超声可以观察跟腱的形态、结构以及有无炎症表现,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跟腱的细微病变情况。
足底筋膜炎:主要依靠体格检查,按压足底特定部位的压痛情况来初步诊断,也可以结合X线检查,X线有时能发现跟骨结节处有无钙化等情况,帮助辅助诊断,不过X线对于早期足底筋膜炎的诊断价值相对有限,磁共振成像对于足底筋膜炎也有一定诊断意义,能看到足底筋膜的炎症表现。
治疗原则:
跟腱炎:首先是休息,减少引起疼痛的运动,让跟腱有恢复的时间。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如冷敷、热敷交替,急性期冷敷有助于减轻炎症和肿胀,慢性期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也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使用需谨慎。还可以考虑康复训练,增强跟腱周围肌肉力量,改善跟腱的力学环境。
足底筋膜炎:同样需要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物理治疗方面,拉伸训练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拉伸足底筋膜,缓解其紧张状态。也可以使用矫形鞋垫,纠正足底受力,减轻足底筋膜的压力。体外冲击波治疗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能促进组织修复,缓解疼痛。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足底筋膜炎患者,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谨慎评估。特殊人群如孕妇,在治疗足底筋膜炎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物理治疗等无创方法;老年人治疗时要考虑其身体机能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强度和方法,避免过度治疗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