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要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定期产检排查风险;分娩及产后要尽早开奶、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等情况;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加强监测,以预防新生儿黄疸及相关严重并发症。
一、孕期阶段的预防措施
1.合理饮食
孕妇在孕期应保持均衡饮食,确保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例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草莓等,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胎儿的正常代谢。研究表明,孕期母体维生素C水平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充足的维生素C摄入可能有助于降低新生儿黄疸的风险。同时,要注意控制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孕期体重增长过多过快,因为这可能会对胎儿的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几率。
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像肉类、豆类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蛋白质是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营养成分,充足的蛋白质供应有助于维持胎儿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新生儿黄疸。
2.定期产检
孕妇要按时进行产前检查,通过产检可以及时发现一些可能影响新生儿黄疸的因素。例如,通过检测孕妇的血型等情况,排查母婴血型不合等可能导致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风险因素。如果存在母婴血型不合的情况,医生可以在孕期采取一些监测和干预措施,比如在孕期进行相应的抗体检测等,以便在胎儿出生后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
二、分娩及产后阶段的预防措施
1.及时喂养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最好在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喂养母乳。早期喂养可以促进新生儿的肠道蠕动,帮助胎便排出。胎便中含有大量的胆红素,如果胎便排出不及时,胆红素会通过肠道重吸收进入血液,从而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母乳喂养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肠道菌群,促进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研究显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发生黄疸的概率相对较低,且程度可能较轻。
如果因为特殊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喂养时,要注意按照正确的冲调方法进行喂养,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以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降低黄疸发生的可能性。
2.注意保暖
新生儿出生后要注意保暖,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过低会影响新生儿的代谢功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减慢,从而增加黄疸发生的风险。一般来说,新生儿的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2-25℃左右,可通过使用合适的保暖设备,如婴儿暖箱等,来维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同时,要注意避免新生儿受凉,根据环境温度及时增减衣物和被褥。
3.密切观察
产后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变化,尤其是面部、胸部、巩膜等部位的颜色。如果发现新生儿皮肤黄染逐渐加重,要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通过检测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来评估黄疸的严重程度。如果胆红素水平过高,可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干预措施,如光照疗法等。同时,要关注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若新生儿出现精神萎靡、吃奶减少等异常表现,也可能与黄疸有关,需及时就医检查。
三、特殊情况的应对
1.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有新生儿黄疸家族史等情况的新生儿,要加强监测。早产新生儿的肝脏功能相对不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弱,更容易发生黄疸。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这类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一旦发现异常升高,会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尽早开始光照疗法等,以降低胆红素水平,预防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监测和治疗工作,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
有新生儿黄疸家族史的新生儿,家长要更加关注其皮肤黄染情况,在新生儿出生后要比一般新生儿更频繁地观察皮肤颜色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黄疸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