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多发生于纯或母乳喂养为主的婴儿,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3月左右消退;处理需继续母乳喂养(依足早产评估)、监测胆红素(按频率标准)、保证奶量(频量达标);早产儿需更严监测喂养,足月儿要安抚心理避错误观念;大多预后良好,少数可致严重并发症,及时监测处理可降不良预后。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与特点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多发生在纯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为主的婴儿中,一般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然后逐渐消退,消退时间可迟至生后3个月左右。
二、母乳性黄疸的处理措施
(一)继续母乳喂养
1.对于足月儿:若胆红素水平未达到光疗标准(一般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221μmol/L即12.9mg/dl),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对婴儿的营养供应等至关重要,且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对婴儿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伤。
2.对于早产儿:需综合评估胆红素水平,若胆红素在可接受范围内,也可继续母乳喂养,但要密切监测胆红素变化,因为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等因素,对胆红素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
(二)监测胆红素水平
1.监测频率:定期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监测婴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生后3-5天内至少监测2次,根据胆红素水平变化调整监测频率。对于足月儿母乳性黄疸,若胆红素处于中等水平,可2-3天监测一次;对于早产儿母乳性黄疸,监测频率应相对更密集,可能1-2天监测一次。
2.判断标准:当血清总胆红素超过光疗标准时,需及时采取光疗等干预措施。例如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达到221μmol/L以上时,光疗是比较有效的降低胆红素的方法;早产儿由于其机体的特殊性,胆红素达到85-103μmol/L(5-6mg/dl)时可能就需要考虑光疗等干预。
(三)保证婴儿摄入足够奶量
1.喂养次数:鼓励频繁喂养婴儿,一般每天喂养次数应不少于8-12次。对于新生儿,按需喂养是关键,婴儿饿了就喂,这样可以增加婴儿的排便次数,从而通过多排便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2.喂养量:确保婴儿每次能摄入足够的乳汁,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胆红素的排泄。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尿量、体重增长等情况来判断奶量是否充足,一般婴儿每天排尿6次以上,体重逐渐增长,提示奶量摄入充足。
三、特殊人群(早产儿、足月儿等)的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1.监测更严格:由于早产儿的肝脏代谢功能、血-脑屏障等发育更不完善,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更弱,所以要更密切地监测胆红素水平,一旦胆红素有上升趋势且接近光疗标准,就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要注意光疗时的保暖等护理,避免早产儿因光疗出现低体温等情况。
2.喂养特殊考虑:早产儿的喂养可能需要更精细的操作,比如可能需要使用特殊的奶嘴或喂养器具,保证乳汁能顺利被早产儿吞咽,同时要注意喂养的速度,避免早产儿呛奶等情况发生,因为呛奶可能会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影响婴儿的整体状况。
(二)足月儿
1.家长心理安抚:家长可能会因为婴儿黄疸迟迟不退而焦虑,需要向家长解释母乳性黄疸的特点,让家长了解黄疸消退需要一定时间,消除家长的过度担忧,同时指导家长正确进行家庭护理,如正确监测胆红素、合理喂养等。
2.避免错误观念:要纠正家长一些错误的观念,比如不能因为黄疸就停止母乳喂养等,让家长明白继续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同时告知家长如果发现婴儿出现拒奶、精神萎靡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四、母乳性黄疸的预后
大多数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婴儿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不受影响,胆红素消退后也不会遗留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后遗症。但少数严重的母乳性黄疸可能会发展为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通过及时监测和正确处理,母乳性黄疸的不良预后可以大大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