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与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疗法(针对性拉伸运动、肌肉强化训练)和中医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各治疗方式,如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且各治疗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一)休息与制动
对于筋膜炎患者,充分休息是基础。例如,因腰肌筋膜炎导致腰部疼痛的患者,应避免久坐、久站及过度弯腰等加重腰部负担的动作,必要时可佩戴腰围进行腰部制动,以减少受损筋膜的进一步刺激,缓解疼痛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休息和制动的方式,如儿童筋膜炎患者可能因玩耍等活动导致病情反复,更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对疼痛更敏感,制动休息的需求更为关键。
(二)物理治疗
热敷:利用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筋膜的紧张状态。可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要注意避免烫伤;年轻患者相对耐受性较好,但也需注意温度和时间。
红外线照射:通过红外线的热辐射作用,深入组织深层,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照射距离一般保持在30-50cm,每次照射20-30分钟。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群,由于久坐导致颈肩部筋膜炎,可利用工作间隙进行红外线照射缓解症状;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需要更重视物理治疗的辅助作用。
超声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等,促进筋膜组织的修复。超声治疗的参数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身体部位进行调整,一般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对于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如曾有局部感染等情况,超声治疗需谨慎评估,避免加重病情。
二、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缓解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选择其他更安全的缓解方式;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使用时需密切监测。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使用药物也需考虑药物对月经等的影响。
三、运动疗法
(一)针对性拉伸运动
针对不同部位的筋膜炎进行相应的拉伸。例如,对于足底筋膜炎患者,可进行足底的拉伸运动,坐在椅子上,将患侧脚放在健侧腿上,用手缓慢拉toes向身体方向,保持15-30秒,重复多次。不同年龄的人群,拉伸的幅度和频率需适当调整,儿童的柔韧性较好,但也要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老年患者柔韧性下降,拉伸时要缓慢轻柔。性别方面,女性可能在柔韧性上与男性有差异,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如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开始运动疗法时要循序渐进。
(二)肌肉强化训练
通过强化相关肌肉来稳定筋膜组织。以腰背肌筋膜炎为例,可进行仰卧位的小飞燕动作,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形似飞燕,每次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进行3-4组。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的患者,进行肌肉强化训练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四、中医治疗
(一)针灸治疗
选取相关穴位进行针刺,如腰肌筋膜炎可选取肾俞、委中、大肠俞等穴位。针灸治疗需由专业的中医师操作,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调整针刺的深度、手法等。儿童进行针灸时要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方法;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更敏感,针灸前要做好沟通和安抚工作。
(二)推拿按摩
专业的推拿按摩师通过手法作用于筋膜部位,缓解筋膜的紧张和粘连。但对于一些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推拿按摩需评估风险,避免因手法不当导致病情加重。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接受推拿按摩时要告知医师,以便调整手法和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