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综合征,病因主要有动脉瘤(最常见)、血管畸形等,临床表现有头痛、意识障碍等,诊断可通过头颅CT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降颅压等,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动脉瘤破裂等及时除因部分可获良好预后,否则可能差且留后遗症,不同年龄预后有差异
一、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1.动脉瘤: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50%-85%,其中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的分叉处,年龄方面多见于中青年,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血压、吸烟等可能增加动脉瘤形成风险。
2.血管畸形:约占10%,青少年多见,其中动静脉畸形是常见类型,畸形血管破裂可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3.其他: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颅内肿瘤、抗凝治疗并发症等也可引起,但相对少见。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头痛:常为突发剧烈头痛,犹如“炸裂样”,是最常见的症状,多数患者能明确指出疼痛起始时间和部位,年龄对头痛感受可能有影响,儿童表述可能不如成人清晰准确,但也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等异常。
意识障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嗜睡,重者昏迷,部分患者在发病时就迅速陷入昏迷,这与出血量、出血部位等有关,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因身体代偿能力不同而表现各异。
恶心、呕吐:多数患者会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呈喷射性,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可发生癫痫,年龄较小的患者发生癫痫时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需密切观察。
2.体征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是常见体征,克氏征、布氏征可呈阳性,这是因为血液刺激脑膜所致。
眼部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眼底玻璃体下片状出血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基础眼部疾病而影响对该体征的判断,需综合评估。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发病后早期CT检查可见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阳性率极高,能快速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患者头颅CT表现基本一致,但儿童可能因颅缝未闭等因素对出血的显示略有不同。
头颅MRI:发病数日后,CT检查可能阴性时,MRI检查有助于发现动脉瘤等病变,尤其对脑干、小脑部位的病变显示较好,在年龄较小患者中,MRI检查需根据具体情况谨慎进行,考虑其检查时间较长等因素。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金标准”,可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对于血管畸形等也能清晰显示,检查时需考虑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如是否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4-6周,保持环境安静,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控制血压,根据其基础血压情况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老年人血压调控需更谨慎,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2.降颅压治疗: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用药时需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等的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和有基础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3.防治再出血: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如氨基己酸等,减少再出血风险,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风险。
4.病因治疗:对于动脉瘤可考虑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血管畸形可根据情况选择手术切除等治疗方式,手术或介入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病情,综合考虑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
六、预后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出血量、出血部位、病因能否得到彻底治疗等。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能及时去除病因,部分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但如果出血量较大、病情危重,预后往往较差,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减退、肢体运动障碍等,不同年龄患者预后也有差异,儿童相对可能有一定的恢复潜力,但也需根据具体病情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