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异常,常见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等,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女性各有特点,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激素水平测定、超声检查等辅助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常见表现及可能原因
月经周期异常
周期提前: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比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紊乱,使得雌激素、孕激素分泌失衡。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的女性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精神因素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干扰月经周期。对于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也可能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律的情况。
周期推迟: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原因之一,患者通常还伴有多毛、肥胖、不孕等表现,其发病与遗传、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另外,过度节食导致体重骤降,也会影响激素分泌,引起月经周期推迟,因为身体脂肪含量过低会影响雌激素的合成。
经期异常
经期延长:子宫肌瘤可能导致经期延长,子宫肌瘤会影响子宫收缩,使血管不易闭合,从而导致经期变长。子宫内膜炎也可能引起经期延长,炎症刺激会使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对于有宫内节育器的女性,节育器刺激也可能导致经期延长。
经期缩短:卵巢功能减退可能使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增生不足,从而导致经期缩短。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女性,也可能因为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出现经期缩短的情况。
经量异常
经量过多:子宫腺肌病是常见原因,患者子宫肌层内异位的子宫内膜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经量增多。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会影响凝血功能,引起经量过多。
经量过少:宫腔粘连可能导致经量过少,比如有多次人工流产史的女性,子宫内膜受损后容易发生宫腔粘连,使经量减少。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女性,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增生不良,也会出现经量过少的情况。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月经不调较为常见,多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不完善有关。此阶段应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要均衡营养,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如果月经不调情况长期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育龄期女性:月经不调可能影响生育,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排卵障碍,从而导致不孕。这部分女性要关注自身月经情况,如有备孕计划,应积极就医调整月经周期,必要时进行促排卵治疗。同时,要注意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围绝经期女性:月经不调是围绝经期的常见表现,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波动引起。此阶段女性要注意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排查子宫内膜病变等问题。如果出现严重的月经不调,如月经过多导致贫血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处理,可能需要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等,但要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
诊断与检查
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情况,还会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手术史、生育史以及近期的生活事件、精神状态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月经不调的可能原因。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观察外阴、阴道、宫颈的情况,检查子宫和附件的大小、形态、质地等,初步了解生殖器官有无异常。
辅助检查
激素水平测定: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特定时间检测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等激素水平,了解内分泌功能。例如,在月经第2~4天检测基础激素水平,可评估卵巢储备功能。
超声检查:通过B超观察子宫和附件的结构,查看有无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卵巢囊肿等器质性病变,还可以监测子宫内膜厚度等情况。
其他检查:如怀疑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月经不调,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对于怀疑有甲状腺疾病引起的月经不调,需要检测甲状腺功能等。
总之,月经不调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妇科常见症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同人群的应对方式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一旦出现月经不调的情况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