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麻醉后脊柱痛可通过多种方式缓解,物理治疗方面包括热敷(温度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注意防烫伤)和按摩(专业康复治疗师操作或自我简单按摩,专业按摩每周2-3次、每次15-30分钟,自我按摩注意力度);药物辅助止痛有非甾体抗炎药(抑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哺乳期及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需注意)和阿片类药物(严重疼痛时谨慎使用,注意呼吸等情况);康复锻炼包括核心肌群锻炼(如仰卧位屈膝收紧腹部肌肉,循序渐进)和脊柱伸展运动(如跪位抬头等,术后恢复到一定阶段进行);还需进行心理调节,关注产妇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导等减轻因疼痛带来的心理压力。
一、物理治疗缓解
(一)热敷
1.原理: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从而缓解疼痛。一般来说,温度保持在40-50℃较为适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剖腹产麻醉后脊柱痛的产妇,热敷能改善局部组织的代谢,缓解因麻醉操作可能导致的局部肌肉紧张等情况。
2.注意事项: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如果产妇皮肤感觉迟钝(如部分糖尿病神经病变产妇或麻醉恢复过程中皮肤感觉尚未完全恢复者),更要密切关注温度,防止烫伤。
(二)按摩
1.专业按摩: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进行脊柱及周围肌肉的按摩。按摩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减轻脊柱周围组织的压力。例如,按摩师可以采用揉、按、推等手法,针对剖腹产麻醉穿刺部位周围及相关肌肉群进行操作。一般每周可进行2-3次专业按摩,每次持续15-30分钟。
2.自我按摩:产妇也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自我按摩,如用手掌轻轻揉按疼痛部位周围肌肉,每次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但自我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疼痛。
二、药物辅助止痛
(一)非甾体抗炎药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止痛作用。例如布洛芬,它可以缓解轻至中度疼痛。但对于剖腹产术后的产妇,需要考虑哺乳等情况,若产妇在哺乳期,使用布洛芬可能会有少量药物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需要权衡利弊。一般来说,非甾体抗炎药在产后短时间内使用需谨慎评估。
2.禁忌情况: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产妇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加重消化道溃疡病情。
(二)阿片类药物
1.作用:对于较为严重的脊柱痛,在必要时可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哌替啶等。但阿片类药物有导致呼吸抑制等风险,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对于剖腹产麻醉后脊柱痛的产妇,只有在疼痛严重影响休息、康复等情况下,经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
2.特殊人群注意:产妇在产后身体处于恢复阶段,使用阿片类药物时要密切观察呼吸等情况,尤其是新生儿可能会受到药物的间接影响,需关注新生儿的呼吸等生命体征。
三、康复锻炼
(一)核心肌群锻炼
1.意义:加强核心肌群锻炼可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减轻脊柱负担,从而缓解脊柱痛。例如凯格尔运动的原理可延伸应用到核心肌群锻炼,产妇可以进行简单的仰卧位屈膝,然后收紧腹部肌肉,保持5-10秒,再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
2.注意事项: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在疼痛剧烈时进行过度锻炼。如果产妇合并有盆底肌损伤等情况,核心肌群锻炼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时间。
(二)脊柱伸展运动
1.具体动作:产妇可以采取跪位,然后慢慢抬起头和一侧下肢,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每次保持10-15秒,然后换另一侧,重复5-8次,每天可进行2-3组。这种运动可以拉伸脊柱周围肌肉,增强脊柱柔韧性。
2.适用情况:在产妇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剖腹产麻醉后脊柱痛,在术后恢复到一定阶段后可逐步开始进行,但要避免在伤口未完全愈合等不适合的阶段进行。
四、心理调节
(一)心理因素影响
1.疼痛与心理的关系:产妇在剖腹产麻醉后出现脊柱痛时,心理因素可能会加重疼痛的感知。例如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会使疼痛阈值降低,让产妇感觉疼痛更强烈。所以要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
2.调节方法: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产妇缓解焦虑情绪。家人要给予产妇更多的关心和陪伴,让产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例如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减轻因疼痛带来的心理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