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足月儿2-3天出现、4-5天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2周),程度轻,一般情况良好;病理性黄疸出生24小时内出现、进展快、持续久、程度重,常伴异常表现,可通过血清胆红素测定等相关检查辅助区分,早产儿、低体重儿黄疸区分需更谨慎,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区分宝宝生理和病理黄疸,异常及时就医。
一、黄疸的分类及特点
(一)生理性黄疸
1.出现时间:足月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2.黄疸程度: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一般不超过257μmol/L(15mg/dl)。
3.一般情况:宝宝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症状,精神状态、吃奶、睡眠等通常不受明显影响。这是因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生后血氧含量增加,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较多胆红素,而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黄疸,但程度较轻,机体可自行调节代谢来逐渐消退。
(二)病理性黄疸
1.出现时间:若宝宝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或者黄疸进展迅速,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85μmol/L(5mg/dl);或者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不消退,甚至消退后又重新出现。
2.黄疸程度: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者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幅度大。
3.一般情况:宝宝可能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拒奶、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病理性黄疸的原因较多,如新生儿溶血病(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易发生ABO溶血病;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这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感染因素,如新生儿败血症等,病原体感染可导致宝宝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胆道闭锁,这是一种肝内外胆管出现阻塞,导致胆汁淤积的先天性疾病,可引起持续性黄疸加重等。
二、通过相关检查辅助区分
(一)血清胆红素测定
通过检测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水平及比例等。生理性黄疸主要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病理性黄疸时,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可能都会升高,或者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等,可帮助判断黄疸类型及程度。
(二)血常规
对于新生儿溶血病导致的病理性黄疸,血常规可发现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还可能有血型不合等相关指标异常;感染性病理性黄疸时,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如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变化等,有助于查找病因。
(三)肝功能检查
了解肝脏的功能状态,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若这些指标异常,可能提示肝脏受到损伤,与病理性黄疸中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相关。
(四)基因检测
对于怀疑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遗传性疾病导致的病理性黄疸,基因检测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突变,有助于确诊病因。
三、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的黄疸区分要点
(一)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其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可能更早,程度可能更重,消退时间更晚。在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时,要更加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胆红素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对于早产儿黄疸,即使胆红素水平在足月儿生理性黄疸范围内,也可能存在病理性黄疸的风险,需要更谨慎地评估和处理。例如,早产儿出生后应密切监测黄疸情况,若黄疸出现时间早、程度重、消退晚,即使胆红素值未达到足月儿病理性黄疸标准,也需考虑病理性黄疸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给予相应干预。
(二)低体重儿
低体重儿同样面临黄疸相关风险更高的情况。其生理性黄疸的判断标准与足月儿不同,而且更容易发生病理性黄疸。在区分时,除了按照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一般标准进行评估外,还需特别关注低体重儿的一般状况,如喂养情况、精神反应等。因为低体重儿各器官功能更差,对黄疸的耐受能力更弱,一旦出现病理性黄疸,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所以需要更早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例如,低体重儿出生后要定期监测血清胆红素,一旦发现黄疸相关异常表现,如黄疸进展快、伴有吃奶差、精神萎靡等,要迅速进行检查以明确黄疸性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区分宝宝的生理和病理黄疸需要综合考虑黄疸出现时间、程度、宝宝一般情况以及相关辅助检查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家长来说,要密切观察宝宝黄疸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以便准确判断黄疸类型并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保障宝宝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