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气管异物取出包括直接喉镜和硬质支气管镜下取出术,术前要评估病情、准备物品、做好患儿准备,术中操作需注意相应要点,术后要进行一般护理和并发症观察处理,低龄儿童和有基础疾病小儿有特殊注意事项,涵盖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护理及特殊人群注意等多方面以保障手术安全及患儿康复。
一、小儿气管异物取出的常用方法及原理
(一)直接喉镜下异物取出术
1.原理:通过直接喉镜暴露喉部和气管,利用异物钳等器械直接夹取异物。直接喉镜能清晰观察喉部及气管入口情况,适用于较大且位置较浅的异物。
2.适用情况:适用于喉部或气管内位置较浅、较大的异物,如儿童能配合且异物未完全阻塞气道的情况。对于年龄较小、不能配合的儿童,可能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3.考虑因素:需考虑儿童的年龄和配合程度,低龄儿童全身麻醉风险相对较高,但对于无法配合的儿童,全身麻醉是必要的。
(二)硬质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
1.原理:将硬质支气管镜经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和支气管内,通过支气管镜观察异物位置,再用异物钳等工具将异物取出。硬质支气管镜能提供良好的视野和操作通道。
2.适用情况:适用于位于气管、支气管内较深部位的异物,是小儿气管异物取出的常用方法。对于各种大小和位置的气管、支气管异物,只要适应证掌握得当,均可通过硬质支气管镜取出。
3.考虑因素:要考虑儿童的气道解剖特点,儿童气道较窄,操作时需特别注意镜体的选择和操作的轻柔。同时,需评估异物的大小、形状和位置,选择合适的异物钳等器械。
二、术前准备
(一)评估病情
1.气道梗阻程度:评估患儿是否有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根据气道梗阻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患儿有明显呼吸困难,需先进行急救处理,如海姆立克法(适用于1岁以上儿童)或其他急救措施,改善通气后再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取出异物。
2.异物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明确异物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等。不同部位和性质的异物,取出方法可能不同。例如,金属异物和非金属异物在影像学上的表现不同,金属异物在X线下多可显影,而非金属异物可能需要通过CT等检查更清晰地显示。
3.患儿一般情况:评估患儿的心肺功能、营养状况等。对于营养不良或心肺功能较差的患儿,需先进行支持治疗,改善一般情况后再进行手术。
(二)物品准备
准备合适的喉镜、支气管镜及相应的异物钳等器械,确保器械功能良好。同时,准备好急救设备,如氧气、气管插管等,以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三)患儿准备
1.禁食水:术前需严格禁食水,一般要求术前6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4小时禁饮清流质,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窒息。
2.心理护理:对于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安抚,向家长解释手术的过程和必要性,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同时引导患儿配合手术。低龄儿童可能对手术产生恐惧,需要医护人员用温和的态度和适当的方式进行安抚。
三、术中操作要点
(一)直接喉镜下操作要点
1.暴露喉部:正确放置喉镜,充分暴露喉部结构,注意避免损伤喉部黏膜。操作要轻柔、准确,确保能清晰看到异物位置。
2.夹取异物:根据异物位置,用异物钳准确夹取异物。在夹取过程中,要避免异物移位,防止异物进入更深部位的气道。
(二)硬质支气管镜下操作要点
1.插入支气管镜:将硬质支气管镜缓慢插入气道,注意观察气道黏膜情况,避免损伤气道。根据异物位置选择合适的插入路径,如经声门插入气管,再根据需要进入相应支气管。
2.寻找异物并取出:通过支气管镜观察到异物后,选择合适的异物钳,小心夹取异物。对于形状不规则或容易滑脱的异物,要特别谨慎操作,确保安全取出异物。在取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术后护理
(一)一般护理
1.呼吸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和血氧饱和度,观察有无呼吸困难、气促等情况。如果出现呼吸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儿咳嗽、咳痰。对于痰液较多的患儿,可进行雾化吸入等治疗,帮助痰液排出。同时,注意观察气道分泌物的量、颜色和性质。
3.饮食护理:术后根据患儿情况逐渐恢复饮食,一般先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过硬、过烫的食物,防止刺激气道引起咳嗽,导致异物残留或气道损伤。
(二)并发症观察及处理
1.气道黏膜损伤:观察患儿有无声音嘶哑、咯血等情况。如果出现气道黏膜损伤,可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水肿等。
2.感染: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有无发热、咳嗽加重等感染迹象。如果发生感染,根据感染情况给予抗生素等治疗。
五、特殊人群(小儿)的注意事项
(一)低龄儿童
低龄儿童气道更窄,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轻柔。在术前准备中,要特别注意禁食水的严格执行,防止术中呕吐误吸。术后护理中,要密切观察呼吸等生命体征,因为低龄儿童术后气道水肿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有基础疾病的小儿
对于合并心肺疾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的小儿,术前需充分评估和治疗基础疾病,改善全身状况后再进行手术。术中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根据患儿的心肺功能调整手术操作速度和力度。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观察和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