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需从病情观察(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生命体征)、一般护理(休息与体位、饮食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颅内压增高、肺部感染、压疮)、心理护理(针对不同人群疏导)等方面进行全面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各方面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患者康复。
一、病情观察
1.意识状态
对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需密切观察意识水平的变化,如患者原本清醒,出现嗜睡、昏睡甚至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时,要及时报告医生。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等与平时不同的状态;老年人可能原本有轻度认知障碍,若出现意识状态变化更需重视。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疾病的患者,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时更要警惕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影响。
观察意识状态的变化频率,每1-2小时可进行一次评估记录。
2.瞳孔变化
注意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正常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4mm,对光反射灵敏。当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导致颅内压增高时,可能出现患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瞳孔反应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的瞳孔调节功能相对较敏感,老年人可能因眼部本身的退行性变影响瞳孔反应的观察。有眼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如青光眼患者,其瞳孔本身可能有异常,在观察时需注意鉴别。
每30-60分钟观察并记录瞳孔情况。
3.生命体征
体温: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正常体温波动在36-37.2℃之间。颅内血肿可能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出现发热情况,若体温超过38.5℃需采取相应降温措施。对于儿童,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更要注意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异常;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发热可能提示感染等其他并发症,需综合判断。有发热病史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要格外关注体温变化。
脉搏:正常成人脉搏60-100次/分钟。颅内压增高时,脉搏可减慢,若脉搏异常增快或减慢都需警惕病情变化。不同年龄脉搏正常范围不同,儿童脉搏相对较快,老年人脉搏相对较慢。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如心律失常患者,其脉搏本身可能有异常,在观察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脉搏时需注意区分。
呼吸:正常成人呼吸12-20次/分钟。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如出现呼吸不规则,如潮式呼吸等,提示病情严重。不同年龄呼吸特点不同,儿童呼吸频率相对较快,老年人呼吸功能可能减退。有呼吸系统病史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呼吸状态可能受自身疾病影响,观察时需综合考虑。
血压:密切监测血压,正常血压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颅内压增高时,血压可升高,出现库欣反应(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慢)。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本身血压可能不稳定,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影响下,血压变化更需密切关注,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加重病情。
二、一般护理
1.休息与体位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床头可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对于儿童,要保证其卧床休息的安全性,避免坠床等意外发生;老年人卧床时要注意预防压疮,可定时协助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有脊柱病变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体位,确保既有利于颅内压控制又不加重原有病情。
休息环境要安静、舒适,减少探视,避免不良刺激,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2.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昏迷患者需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营养供给。对于儿童,要根据其年龄提供适合的营养食物,如婴儿可给予营养丰富的奶粉等,幼儿可给予软烂易消化的食物;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有糖尿病病史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需注意饮食中糖分的控制,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限制钠盐摄入。
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一般成人每日1500-2000ml,儿童根据年龄适当减少。鼻饲患者要注意鼻饲液的温度、速度和量,避免引起呛咳、误吸等。
三、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颅内压增高护理
抬高床头,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对于儿童,要避免其哭闹等增加腹压的行为;老年人要保持大便通畅,可给予缓泻剂,如开塞露等,必要时进行灌肠,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若出现头痛加剧、呕吐频繁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遵医嘱给予脱水剂,如甘露醇等,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时要注意防止药液外渗,一旦外渗要及时处理,如用50%硫酸镁湿敷等。
2.肺部感染预防
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儿童,拍背时要注意力度适中;老年人拍背可根据其耐受程度进行。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钟。对于昏迷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的患者要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如定期更换气管套管周围的敷料,保持气道湿化等。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肺部感染。
3.压疮预防
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肩胛部等。儿童皮肤娇嫩,按摩时要注意手法轻柔;老年人皮肤松弛,更要注意保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的床单、衣物。对于受压部位可使用气垫床、减压贴等。
观察皮肤情况,若发现皮肤发红等压疮先兆,要及时采取措施,如增加翻身次数等。
四、心理护理
1.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疏导
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亲切的语言、玩具等方式安抚其情绪,让患儿感受到关爱,减轻其恐惧心理。家长也需进行心理疏导,向家长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护理工作。对于成年患者,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老年患者,要尊重他们,耐心倾听其诉求,给予关心和安慰,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定期进行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心理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