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启动急救,包括体位调整、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监测生命体征,同时积极寻找病因并治疗,病情稳定后安全转运至医院进一步全面检查与针对性治疗,调整患者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建静脉通道补液,监测生命体征,找病因并针对治疗,稳定后转运及后续全面检查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应迅速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必要时使用吸引器等设备。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保持气道的开放,避免因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气道。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选择合适血管:尽快建立至少2条大口径静脉通道,以便快速补液。对于成年人,可选择上肢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对于儿童,可选择头皮静脉或外周浅静脉。在建立静脉通道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
快速补液:立即补充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氏液等,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一般先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1000-2000ml,儿童根据体重计算补液量,通常按20ml/kg快速输入。随后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监测指标调整补液速度和种类。如果患者存在低蛋白血症等情况,可能还需要补充胶体液,如白蛋白等。
监测生命体征
心率、血压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休克时患者血压会下降,通过监测能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对于儿童,要使用儿童专用的监测设备,准确测量心率和血压。正常成年人收缩压应维持在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心率60-100次/分钟;儿童的血压和心率会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新生儿收缩压50-70mmHg,1岁以内70-105mmHg,1-12岁80-120mmHg,心率新生儿120-160次/分钟,1-12岁80-120次/分钟等。
尿量监测:留置尿管,监测尿量。尿量是反映肾灌注的重要指标,成人尿量应维持在30ml/h以上,儿童根据年龄不同有相应的尿量标准,如婴幼儿尿量应维持在1-3ml/(kg·h)以上。通过尿量监测可以评估补液效果和肾功能情况。
积极寻找消化道出血病因并治疗
初步判断病因:在进行急救的同时,要尽快明确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可能的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肠道肿瘤等。可以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及内镜检查等手段。例如,对于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要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能;对于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病史的患者,要考虑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可能。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消化性溃疡出血,可能需要使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如果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需要采取内镜下止血治疗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对于肠道肿瘤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外科手术等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转运与后续处理
转运注意事项: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要安全转运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转运过程中要继续监测生命体征,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携带好抢救设备和药品。对于儿童患者,转运过程中要注意保暖,保持舒适的体位,减少不必要的颠簸。
后续全面检查与治疗:到达医院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胃镜、肠镜、腹部CT等,以明确消化道出血的具体病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更系统的治疗。例如,根据检查结果制定长期的治疗方案,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可能需要规范的抗溃疡治疗疗程,对于肿瘤患者可能需要综合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