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与腔梗在定义、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预后情况及危险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脑梗死是多种因素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部脑组织坏死,有多种影像学表现、多样临床症状且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常见危险因素众多;腔梗是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形成腔隙,影像学有特定表现,临床症状多较轻,预后与是否复发等相关,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等,不同人群在两者发生发展及预后中体现不同。
腔梗:全称为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位于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性软化坏死,然后被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这些穿通动脉管径较细,长期高血压等因素易使其发生玻璃样变、动脉硬化等病变,最终导致血管闭塞。
影像学表现
脑梗死:在头颅CT上,早期(24小时内)可能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更敏感,早期即可发现脑内异常信号。例如在发病数小时内,MRI的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就可显示高信号的梗死灶。
腔梗:头颅CT上表现为直径一般在2-15毫米的类圆形低密度灶,好发于基底节区、丘脑、脑桥等部位;头颅MRI上表现为相应部位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灶,边界清楚。
临床表现
脑梗死:症状可因梗死部位和面积不同而差异较大。大面积脑梗死时,患者常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例如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可导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小面积脑梗死症状相对较轻,但也可能有言语不利、轻度肢体无力等表现。
腔梗: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可无明显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但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及皮质功能缺失如失语等)、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感觉异常)、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下肢无力伴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等,症状一般较轻且恢复相对较好。
预后情况
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即使存活,也往往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小面积脑梗死经过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恢复较好,但也有复发的可能。其预后与梗死面积、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溶栓等治疗,很可能遗留严重残疾甚至死亡。
腔梗:多数腔梗患者预后较好,症状可逐渐改善或稳定。但腔梗有复发的倾向,如果多次发生腔梗,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肢体功能障碍等情况。患者如果存在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不注意控制,复发风险会增加。
危险因素
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心房颤动等。高血压是脑梗死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心房颤动时,心房内血流异常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梗死。
腔梗:主要危险因素也是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脑深部穿通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动脉硬化等,进而导致血管闭塞。此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可能对腔梗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同时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发生病变的几率增加,腔梗的发病风险也相应升高。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脑梗死和腔梗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都有不同体现。例如老年人群由于血管老化等因素,更易发生脑梗死和腔梗;高血压患者无论男女,都需要严格控制血压以降低发病风险;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无论是脑梗死还是腔梗的发病风险都明显高于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有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较高,需要积极抗凝等治疗来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