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有多种常见症状,认知功能方面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下降、判断力减退;运动功能方面有步态异常、肢体震颤、肢体无力;精神行为方面有性格改变、情感障碍、行为异常;还有语言障碍、视力和听力变化等,不同年龄、性别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症状有差异。
记忆力减退:早期可能表现为近记忆力下降,例如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如刚说过的话、刚放置的物品等。随着病情进展,远记忆力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忘记过去的重要事件、熟悉的人物等。有研究表明,脑萎缩患者大脑中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发生了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影响了记忆信息的存储和提取过程。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容易被外界干扰,在进行阅读、工作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时表现困难。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大脑对注意力的调节和维持功能,相关脑区的神经传导和信息处理出现异常。
计算力下降:无法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例如计算购物时的账单、找零等。大脑中负责计算的区域受到脑萎缩的影响,导致计算相关的神经功能受损,使得患者在数字处理和运算方面出现障碍。
判断力减退:对于一些日常问题的判断能力下降,例如难以判断风险、做出合理的决策等。脑萎缩涉及到大脑的额叶等与决策、判断相关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病变影响了患者的判断功能。
运动功能方面
步态异常:行走时步伐不稳,容易跌倒,可能出现小碎步、步态蹒跚等表现。脑萎缩影响了小脑等与运动协调相关的脑区,导致运动平衡和协调功能失调,从而引起步态的改变。
肢体震颤: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不自主的震颤,尤其是在静止时明显,活动时可能有所减轻。这与脑萎缩导致的锥体外系功能紊乱有关,相关神经递质的平衡被打破,影响了运动神经元的正常调控。
肢体无力:感觉肢体力量减弱,活动受限,可能逐渐出现穿衣、持物困难等情况。脑萎缩累及了大脑皮层运动区等相关区域,使得神经传导受阻,肌肉的运动功能受到影响。
精神行为方面
性格改变:原本性格开朗的人可能变得孤僻、冷漠,原本温和的人可能变得暴躁、易怒等。脑萎缩影响了大脑的边缘系统等与情绪和性格调节相关的区域,导致神经递质分泌和神经回路功能异常,进而引起性格的改变。
情感障碍: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较为常见。患者可能长时间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或者出现无端的紧张、担忧等。脑萎缩涉及到与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区,如海马、杏仁核等,这些区域的病变影响了情绪的正常调控机制。
行为异常:可能出现无目的的wandering(漫游)、重复刻板行为等。大脑的多个功能区域受损后,导致患者的行为控制和调节功能出现紊乱,使得行为表现不符合正常的逻辑和情境。
其他方面
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找词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等。脑萎缩影响了大脑的语言中枢及其相关的神经通路,导致语言的理解、表达和组织功能出现障碍。
视力和听力变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以及听力减退等情况。这是因为脑萎缩可能累及到与视觉和听觉相关的脑区或神经传导通路,影响了感觉信息的处理和传递。
不同年龄、性别的脑萎缩患者症状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女性脑萎缩患者可能在认知功能下降的同时,更容易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这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儿童脑萎缩患者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脑萎缩对其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需要特别关注其身体和智力的综合发展,在护理和康复方面要采取适合儿童的特殊措施,以最大程度促进其功能恢复。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萎缩可能会加重原有的症状,同时基础疾病也可能加速脑萎缩的进展,因此对于这类患者,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以及脑萎缩相关症状的监测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