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一般护理(体位、皮肤护理)、呼吸道护理(保持通畅、吸氧)、饮食护理(营养支持)、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心理护理),不同年龄患者有相应特殊考虑。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脑梗死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脑梗死患者可能因中枢性发热等原因导致体温变化,而血压的稳定对于脑血流灌注至关重要。例如,若患者血压过高,可能加重脑水肿;过低则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加重脑梗死病情。
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对生命体征变化的耐受不同,老年人对血压波动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需精细监测。
2.神经系统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如嗜睡、昏睡、昏迷等变化。同时观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包括肌力、肌张力,有无肢体瘫痪及其程度的变化。例如,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可能出现一侧肢体肌力下降,若在护理过程中发现肌力进行性下降,可能提示病情进展。
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尤为关键,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密切关注患儿的神志、肢体活动等情况与同龄儿童正常表现的差异。
二、一般护理
1.体位护理
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床头可抬高15°-30°,以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保持肢体功能位,如上肢肩关节外展10°-30°,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伸30°-40°;下肢髋关节伸直,膝关节略屈曲,踝关节保持90°,防止足下垂。
对于儿童患者,需根据其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体位,保证肢体功能位的同时,要考虑儿童的舒适度和生长发育需求,避免过度约束影响肢体血液循环。
2.皮肤护理
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防止压疮发生。翻身时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床单、被服。
老年人皮肤松弛、弹性差,儿童皮肤娇嫩,在皮肤护理时需更加轻柔,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完整性等情况,及时发现皮肤问题并处理。
三、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意识不清、咳痰无力的患者,可进行吸痰操作,但要注意无菌操作,吸痰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单次不超过15秒。
儿童患者呼吸道较狭窄,吸痰时更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动作轻柔。
2.吸氧护理
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情况给予适当吸氧,一般流量为2-4L/min。吸氧过程中要观察吸氧效果,如血氧饱和度是否改善等。
不同年龄患者对吸氧的耐受性和需求略有不同,儿童吸氧时需注意氧流量的控制,避免氧浓度过高对儿童肺部等造成不良影响。
四、饮食护理
1.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饮食。昏迷患者可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营养供给。鼻饲饮食时要注意食物的温度、速度和量,避免引起呛咳、误吸。
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的营养搭配和喂养方式需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调整。例如,儿童脑梗死患者的饮食要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以支持生长和病情恢复。
五、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干预
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护理。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如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每天进行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儿童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要结合儿童的康复特点,以游戏等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肢体功能的改善。
2.心理护理
脑梗死患者常因肢体功能障碍等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要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例如,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恢复过程,增强其康复信心。
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老年人可能对疾病恢复存在担忧和恐惧,儿童可能因身体不适和对疾病的不理解而产生焦虑情绪,护理人员需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