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病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肝脏病变,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发病机制涉及脂肪代谢紊乱、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特异症状,诊断靠多手段,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早期发现干预很重要。
分类情况
酒精性脂肪肝病:主要与长期大量饮酒有关,酒精进入人体后,大部分在肝脏代谢,过量饮酒会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酸合成增加、氧化减少,进而使脂肪在肝脏堆积。男性长期饮酒折合酒精量每天超过40克,女性超过20克,持续5年以上,就容易引发酒精性脂肪肝病,但也有个体差异,部分人可能在相对较短时间或较低饮酒量下发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常见于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人群。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加,游离脂肪酸释放增多,过多的游离脂肪酸转运到肝脏,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就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血糖利用障碍,机体为满足能量需求会加速脂肪分解,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也易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发病机制相关要点
肝细胞脂肪代谢紊乱:无论是酒精性还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都存在肝细胞内脂肪代谢的异常。例如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胰岛素抵抗导致肝脏对脂肪酸的摄取增加,同时肝脏合成脂肪酸增多,而脂肪酸的氧化和转运功能相对不足,使得脂肪在肝脏堆积。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脂肪在肝脏堆积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损伤肝细胞。同时,会激活炎症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炎症损伤,促进脂肪肝病向更严重的阶段发展,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甚至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多数脂肪肝病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出现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肝大等表现。如果发展为肝硬化,还可能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相关表现。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肝功能检查(如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可能异常)、血脂、血糖等检测;影像学检查常用腹部B超,B超可发现肝脏回声增强等脂肪浸润的表现,CT或磁共振成像(MRI)对脂肪肝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也有重要价值,肝活检是诊断脂肪肝病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考虑。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脂肪肝病:近年来儿童脂肪肝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儿童肥胖率增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脂肪肝病,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要增加运动量,鼓励儿童每天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如每天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家长要关注儿童的体重变化,避免儿童过度肥胖,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肝功能、腹部B超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儿童脂肪肝病。
孕妇脂肪肝病:部分孕妇可能出现妊娠相关性脂肪肝病,与妊娠期间的代谢变化等因素有关。孕妇需要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避免营养过剩,保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同时适当进行轻柔的活动,如散步等。如果出现乏力、恶心、呕吐等疑似脂肪肝病的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变化。
老年人脂肪肝病:老年人脂肪肝病可能与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功能减退、用药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在治疗相关基础疾病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定期监测肝功能。在生活方式上,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运动,如打太极拳等轻度运动,饮食上要清淡,控制脂肪和糖分的摄入,保持健康的体重。
总之,脂肪肝病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肝脏疾病,不同人群有其相应的发病特点和应对措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于改善脂肪肝病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