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心房扩大、心肌病变)、心血管疾病相关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年龄和性别因素(年龄增长发生率升高,绝经后女性接近男性)、生活方式因素(过量饮酒、肥胖、缺乏运动)以及其他疾病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心肌病变: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受损,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心肌病患者,无论是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还是限制型心肌病,都存在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也容易引发房颤。例如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腔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在此基础上较易发生房颤。
心血管疾病相关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是房颤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使心房和心室的负荷加重,心房肌肥厚、纤维化,电传导特性改变。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比血压正常者显著升高。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房颤的发生风险也相应增加。
冠心病: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的电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且,冠心病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变,如心肌重构等,这些都为房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据统计,约有三分之一的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血液淤积,心房压力增高,导致心房肌纤维化和电重构。同时,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进一步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使得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大约一半的心力衰竭患者会发生房颤,而房颤又会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年龄和性别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生理性退变,心房肌纤维化程度加重,心脏传导系统也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65岁以下人群房颤发生率较低,而75-84岁人群房颤发生率明显升高,85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生率可高达10%左右。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心脏的各项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多种与房颤相关的病理因素逐渐积累。
性别:在绝经前,女性房颤的发生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接近男性水平。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具有维持心肌细胞电稳定性、抑制心肌纤维化等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后,女性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
生活方式因素
饮酒:过量饮酒是房颤的重要诱因之一。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引起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研究发现,每天饮酒超过60g(相当于600ml啤酒或100ml白酒)的人群,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者。酒精还可通过刺激交感神经,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进一步诱发房颤。
肥胖:肥胖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患者体内脂肪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会导致炎症反应增加,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和结构。同时,肥胖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紊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进房颤的发生。体重指数(BMI)≥30kg/m2的肥胖人群,房颤的发生率比正常体重人群高。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心血管功能相对较弱,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血流缓慢,容易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而且,缺乏运动还容易引起体重增加、代谢紊乱等问题,进一步促进房颤的发生。
其他疾病因素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加速机体新陈代谢,使心脏处于高动力状态,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长期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心肌肥厚、心房扩大,影响心脏的电生理功能,从而引发房颤。约10%-20%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会合并房颤,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后,部分患者的房颤可好转。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进而影响心脏的电活动。长期的睡眠呼吸暂停还会导致心房扩大和心肌重构,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2-3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