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心脏骤停,需从生活方式、疾病管理、紧急情况应对三方面着手。生活方式上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疾病管理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并定期体检;紧急情况应对要学习心肺复苏和AED使用方法,不同人群掌握相应急救知识。
一、生活方式方面
1.规律作息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充足且规律的睡眠至关重要。成年人一般建议每晚保证7-9小时的睡眠,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会更长,婴儿需12-16小时等。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的节律和功能,因为睡眠时身体处于修复状态,心脏也能得到相对充分的休息。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可能导致心率失常等问题,增加心脏骤停风险。
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更应保证规律作息,避免因作息紊乱加重心脏负担。
2.适度运动
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跑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肌的耐力和收缩力。但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例如,有基础心脏病史的人群在运动前应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避免因运动强度过大引发心脏骤停。
儿童和青少年也应保证适量运动,每天至少60分钟的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如跳绳、打篮球等,有助于促进心血管系统发育,增强心脏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安全,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
3.戒烟限酒
吸烟会使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进而提高心脏骤停的可能性。对于吸烟者,应积极戒烟,可通过戒烟门诊、药物辅助等方式帮助戒烟。
过量饮酒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还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肌病等疾病。成年人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孕妇和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应严格戒酒。
二、疾病管理方面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因为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导致左心室肥厚,进而增加心脏骤停的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适水平,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低于10.0mmol/L等。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神经调节,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从而增加心脏骤停可能性。
高血脂:高血脂患者应注意低脂饮食,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降脂药物,使血脂水平达标。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对于已发生心血管疾病或高危的患者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影响心脏供血,增加心脏骤停风险。
2.定期体检
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定期进行体检,一般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心脏相关检查以及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检测。老年人、有家族心脏病史、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增加体检频率。通过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心脏相关问题,如心律失常、冠心病等,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心脏骤停发生几率。
三、紧急情况应对方面
1.学习急救知识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学习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方法。对于成年人和青少年,应掌握正确的CPR操作步骤,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等。在公共场所应了解AED的位置,一旦发生心脏骤停,能及时使用AED进行除颤。例如,当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时,应立即启动急救程序,进行CPR并尽快使用AED。
儿童的心肺复苏操作与成人有一定区别,家长、教师等与儿童密切接触的人群应学习针对儿童的心肺复苏方法,如儿童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与成人不同等,以提高儿童心脏骤停时的抢救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