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炎是心肌炎症性疾病,病因主要为病毒感染等,症状有前驱感染后心脏相关不适等,体征有与发热不平行心动过速等,辅助检查心电图有ST-T改变等,治疗强调休息等;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脏层和壁层急性炎症,病因多样,症状有心前区疼痛等,体征有心包摩擦音等,辅助检查心电图有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等,治疗针对病因及心包积液等处理,二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症性疾病,最常见病因是病毒感染,其他病因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感染,以及药物、毒物等所致。
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病因多样,感染性病因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非感染性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症状方面
急性心肌炎:轻者可无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等“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随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甚至晕厥、猝死。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出现乏力、精神差、呼吸急促等表现;成年患者症状相对多样但以心脏相关不适为主。
急性心包炎:主要症状为心前区疼痛,疼痛性质尖锐,与呼吸运动有关,可放射至颈部、左肩等部位,坐位前倾时疼痛可减轻。还可伴有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呼吸困难是心包积液时最突出的症状,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以烦躁、呼吸急促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
体征方面
急性心肌炎:可见与发热不平行的心动过速,各种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呈奔马律,合并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不同年龄患者体征有一定特点,儿童可能心脏扩大相对更易被发现等。
急性心包炎:心包摩擦音是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的特异性体征,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坐位前倾时最明显;渗出性心包炎时可出现心界向两侧扩大,心音低而遥远,大量心包积液时可出现Ewart征(左肩胛下区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并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
三、辅助检查不同
心电图
急性心肌炎:常见ST-T改变,如ST段轻度移位和T波倒置,可有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不同年龄患者心电图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心肌炎心电图改变相对更易出现非特异性改变但也有其特点。
急性心包炎:典型心电图变化为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aVR导联ST段压低,随后出现T波低平及倒置,演变过程具有特征性;心包积液时可出现低电压,大量积液时可见电交替。
实验室检查
急性心肌炎: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升高,反映心肌细胞受损;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时可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等。不同年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在参考值范围等方面可能因生长发育等因素有差异。
急性心包炎:感染性心包炎时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炎症表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炎可能有自身抗体阳性等;心包积液检查对明确病因至关重要,感染性心包炎积液中可找到病原体等。
影像学检查
急性心肌炎:超声心动图可见心肌壁运动减弱、心室腔扩大等,磁共振成像(MRI)可发现心肌水肿等特征性改变,有助于评估心肌炎症范围和程度。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规范及儿童配合等问题。
急性心包炎: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简便、可靠的方法,可判断积液量多少;CT、MRI等检查可帮助明确心包增厚、心包占位等情况,对于非感染性病因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区别
急性心肌炎:主要是针对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进行治疗,强调休息,大部分患者可逐渐自愈。对于重症患者可使用改善心肌代谢药物等。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休息的保障,密切监测心功能等变化。
急性心包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如感染性心包炎需使用相应抗感染药物,非感染性心包炎针对原发病治疗。同时对于心包积液过多导致心脏压塞的情况需进行心包穿刺引流等治疗。儿童患者在处理心包穿刺等操作时需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儿科操作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