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存在多种护理问题及相应因素和措施,包括皮肤完整性受损(因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等,需定时翻身、保持清洁等)、躯体移动障碍(因肢体运动中枢受损等,需协助被动运动、指导主动训练等)、语言沟通障碍(因累及语言中枢等,需耐心沟通、开展康复训练等)、吞咽障碍(因影响吞咽中枢等,需评估吞咽功能、选择合适饮食等)、有感染危险(因长期卧床等,需指导咳嗽排痰、导尿管护理等)。
一、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护理问题
1.相关因素:脑梗死患者常因肢体瘫痪长期卧床,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易发生压疮;此外,患者若伴有大小便失禁,会使皮肤处于潮湿环境,增加皮肤受损风险。对于老年患者,皮肤本身老化、弹性差,更易出现皮肤问题;有吸烟史的患者,血管收缩,影响皮肤血供,也会增加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性。
2.护理措施: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清理大小便,便后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并擦干;使用气垫床或减压床垫,减轻局部压力;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促进皮肤修复。
二、躯体移动障碍的护理问题
1.相关因素:脑梗死导致肢体运动中枢受损,引起肢体瘫痪或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无法自主完成翻身、坐起、行走等动作。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能力不同,年轻患者相对康复潜力大,但也需要耐心训练;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面临更多家庭角色调整等心理压力,影响康复积极性;有长期酗酒史的患者,身体机能本就较差,康复进程可能更缓慢。
2.护理措施: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每日3-4次,每次每个肢体运动5-10遍,活动关节时要缓慢、轻柔,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训练,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难度;为患者提供辅助器具,如轮椅、拐杖等,帮助患者进行部分自主活动;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训练。
三、语言沟通障碍的护理问题
1.相关因素:脑梗死可能累及语言中枢,导致患者出现失语、构音障碍等语言沟通问题。老年患者本身语言功能随年龄衰退,脑梗死更易加重语言障碍;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语言中枢受损风险可能更高;性格内向的患者在语言沟通障碍时可能更易产生抑郁等情绪,进一步影响语言康复。
2.护理措施:与患者沟通时保持耐心,采用简单、清晰的语言,给予足够时间让患者理解和回应;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如手势、表情、文字等辅助交流;开展语言康复训练,从简单的发音开始,逐步进行词语、句子的训练,可借助语言康复治疗仪等设备辅助训练;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语言沟通训练,营造良好的语言康复环境。
四、吞咽障碍的护理问题
1.相关因素:脑梗死影响吞咽中枢或吞咽肌群,导致患者吞咽困难。高龄患者吞咽功能本身减退,脑梗死加重该问题;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影响吞咽功能;有长期误吸风险的患者,会导致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2.护理措施: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根据吞咽障碍程度选择合适的饮食,如糊状食物、软食或鼻饲饮食;进食时保持患者坐位或半卧位,进食速度要慢,避免呛咳;进食后保持体位30-60分钟,防止食物反流;对于严重吞咽障碍患者,必要时给予鼻饲营养,保证营养摄入;定期观察患者吞咽情况,及时调整饮食方案。
五、有感染的危险(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1.相关因素:长期卧床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引发肺部感染;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泌尿系统易发生感染,尤其是女性患者尿道短,更易感染;患者机体抵抗力因脑梗死而下降,增加了感染风险。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感染风险更高;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肺部感染易复发。
2.护理措施: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定时为患者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严格无菌操作进行导尿管护理,定期更换尿袋,观察尿液颜色、性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细菌滋生;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排尿量,冲洗尿道,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