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症状观察、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治疗包括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抗凝治疗,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管理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一、房颤是什么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且协调的,而房颤时心房会失去有效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得不规则地颤动。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心脏结构异常、年龄增长、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过度肥胖等)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心房纤维化等情况增加,容易引发房颤;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使心房压力增高,导致心房重构,进而诱发房颤。
二、房颤的诊断方法
1.症状观察: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2.心电图检查:这是诊断房颤的重要依据,可发现心房不规则的颤动波,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频率约350-600次/分钟的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3.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能够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房颤以及评估房颤发作的频率和规律等。
三、房颤的治疗措施
(一)节律控制
1.药物复律:可使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尝试恢复窦性心律,但药物复律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2.电复律:对于药物复律无效或病情紧急的患者,可采用电复律,即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
(二)心室率控制
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等药物,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使其静息时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分钟,中等运动强度下心室率控制在90-110次/分钟,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
(三)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由于心房颤动,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以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新型口服抗凝药相对更方便,但也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如肾功能、出血风险等。
四、房颤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
限制饮酒,长期大量饮酒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减少饮酒量有助于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和改善病情。
控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6克,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如咸菜、腌制品等,以减轻心脏负担,控制血压。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保证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等摄入,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
2.运动方面: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心肺功能,但房颤患者运动时需注意心率变化,若运动中心率过快或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3.体重管理:肥胖是房颤的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有助于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
五、特殊人群房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房颤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例如,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出血风险,因为老年人凝血功能可能较差,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同时,在调整心室率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心脏功能和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老年人心动过缓等。
2.儿童房颤患者:儿童房颤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有关。治疗时需特别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等。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有较大不良反应的药物。
3.妊娠合并房颤患者:妊娠期间发生房颤需要综合考虑胎儿和孕妇的情况。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在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密切监测下使用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心室率控制等治疗。
总之,房颤是一种需要综合管理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