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包括初步评估与生命支持,监测生命体征、保持气道通畅与呼吸支持;补充血容量,选择晶体液、胶体液并把握输血指征;进行内镜检查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病因如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肿瘤等进行针对性治疗;病情观察包括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等,预防吸入性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一、初步评估与生命支持
1.一般情况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立即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密切关注其囟门情况判断循环状况;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基础疾病对生命体征的影响。例如,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往往提示存在休克风险,呼吸急促可能与失血导致的机体缺氧有关。
意识状态评估: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需警惕失血过多导致脑灌注不足。不同年龄人群意识改变的表现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反应迟钝等,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嗜睡、昏睡等情况。
2.气道与呼吸管理
保持气道通畅: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对于儿童,要注意其气道解剖特点,更要小心操作避免气道梗阻。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和分泌物,必要时可进行口咽或鼻咽通气道的放置。
呼吸支持:若患者呼吸微弱或血氧饱和度降低,应给予吸氧。根据病情可选择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方式,严重时可能需要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吸氧浓度需谨慎调整,避免氧中毒等并发症。
二、补充血容量
1.液体选择
晶体液:首选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快速静脉输注,以迅速补充血管内容量。晶体液可以快速渗透到组织间隙,补充细胞外液的丢失。对于儿童,要根据体重计算合适的晶体液输注量,避免过量输注导致肺水肿;老年患者心功能较差时,需控制输注速度和量,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胶体液:在晶体液补充后仍有休克表现时,可考虑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胶体液可以维持较高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水肿。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用羟乙基淀粉,防止引起肾损害。
2.输血指征
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红细胞压积低于25%,且有明显失血症状如持续低血压、心率增快等时,应考虑输血。儿童输血需严格根据其贫血程度和临床症状,避免过度输血导致铁过载等问题;老年患者输血要评估其心肺功能,防止输血相关的心血管事件。一般来说,输血速度要缓慢,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三、病因诊断与针对性治疗
1.内镜检查
尽快进行急诊内镜检查,明确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的病变,如溃疡、静脉曲张、肿瘤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内镜,操作要轻柔;老年患者若有心血管疾病,需评估内镜检查的耐受性。
2.针对病因的治疗
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止血。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必要时进行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治疗,或进行介入治疗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
肿瘤出血:根据肿瘤的性质和分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化疗、放疗等,但需在出血得到初步控制后进行。
四、病情观察与并发症预防
1.病情动态观察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血压、心率等。观察呕血、黑便的量、颜色和性状,如呕血转为鲜红色提示出血可能未停止,黑便次数增多、性状变稀可能提示继续出血。对于儿童要注意其呕吐物和粪便的量及颜色变化,老年患者要关注有无新的不适症状出现。
监测尿量,尿量是反映肾灌注的重要指标,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ml以上,若尿量减少提示可能存在肾前性肾功能不全,与失血导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有关。
2.并发症预防
吸入性肺炎:由于呕吐物误吸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因此要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气道通畅,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昏迷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止误吸。
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失血可导致多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要密切监测各重要脏器功能,如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因其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器官功能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