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诊断目标为通过措施使体液容量恢复、组织灌注良好并预防并发症,护理措施包含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等多方面、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让患者绝对卧床并调整体位、出血期禁食出血停止后逐步给清淡饮食、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针对儿童、老年和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的特殊考虑。
一、护理诊断目标
1.体液容量恢复:通过有效补液等措施使患者体液不足状况得到纠正,血红蛋白、血压、心率等指标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维持机体正常循环血量。例如,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正常参考值范围(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血压(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及心率(60~100次/分钟)趋于稳定。
2.组织灌注良好:保证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等的血液灌注,通过观察患者末梢循环(如皮肤色泽、温度、湿度)、尿量等判断,使尿量维持在正常范围(成人每小时≥30ml),末梢循环恢复温暖、红润。
3.并发症得以预防:预防因体液不足导致的休克、重要脏器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确保患者安全度过体液不足相关风险期。
二、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若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增快(>100次/分钟)、呼吸急促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例如,当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以上,提示可能有大量出血导致的血容量不足,需紧急处理。
2.出血量观察:观察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性质、量,详细记录,如呕吐物为鲜红色或咖啡样,粪便呈柏油样或暗红色血便,均提示有出血情况,准确估计出血量,每小时出血量>5ml时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每小时出血量>50ml可出现黑便,一次出血量>400ml可引起全身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3.意识状态及末梢循环观察:注意患者意识是否清楚,有无烦躁不安等表现,观察皮肤黏膜色泽、温度、湿度,甲床及口唇颜色,若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甲床发绀等提示组织灌注不足。
4.尿量监测: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若尿量<30ml/h,提示肾灌注不足,需警惕休克及肾功能损害。
(二)补充血容量
1.静脉通路建立:迅速建立至少2条以上静脉通路,遵医嘱及时补充液体及血液制品,晶体液可选择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等,胶体液可选择右旋糖酐、血浆等,根据患者失血情况合理安排补液速度,开始时补液速度宜快,必要时使用输液泵控制速度,以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2.输血管理:若有输血指征,严格遵医嘱进行输血,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等。
(三)休息与体位
1.休息: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加重出血及体液丢失。
2.体位:采取平卧位并将下肢适当抬高(头胸部和下肢均抬高10°~20°),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若患者有呕血,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引起窒息。
(四)饮食护理
1.出血期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需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避免食物刺激加重出血。
2.出血停止后:逐步给予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根据病情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避免食用过烫、过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再次出血。
(五)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由于突然发病及出血带来的不适,患者可能出现紧张、恐惧等情绪,应主动与患者沟通,解释病情及治疗措施,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减轻其焦虑情绪,利于疾病恢复。
(六)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患者:儿科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导致体液不足时,更需密切监测体液平衡指标,如体重、出入量等,补液时严格控制补液速度,防止因补液过快引起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饮食管理需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调整,出血停止后给予适合儿童消化的清淡饮食。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心、脑、肾等基础疾病,体液不足时易加重脏器功能损害,补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心功能及尿量变化,调整补液速度和量需更加谨慎,同时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因循环不良导致的压疮等问题。
3.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若患者合并糖尿病,补液时需注意血糖变化,合理选择补液种类;合并高血压患者,补液时要监测血压,避免因补液过快导致血压波动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