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机体受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等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及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不能仅依血压下降判断休克,需综合心率、意识状态、尿量、皮肤灌注等多维度指标判断,不同人群休克表现有特殊性,要全面评估多指标来准确判断休克以采取救治措施。
一、休克的定义与血压在休克判断中的基础作用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血压下降是休克的重要表现之一,但不能仅依据血压下降来单一判断休克发生。正常成人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mmHg,当收缩压下降至<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幅度超过40mmHg时,往往提示循环血量有明显丢失等情况,但在休克早期,机体存在代偿机制时,可能血压仍可维持正常,然而组织已经有灌注不足的表现。
二、休克判断的多维度指标及血压的协同意义
(一)心率变化
休克时心率通常会增快,这是因为机体为了代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以试图维持心输出量。在儿童中,婴儿心率>160次/分钟,幼儿>140次/分钟,学龄儿童>120次/分钟需警惕休克可能,而成人静息心率>100次/分钟也提示可能存在循环功能异常。心率增快往往先于血压下降出现,是早期休克的一个敏感指标,但单独心率增快也可见于发热、疼痛等其他情况,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二)意识状态
休克时脑组织灌注不足,会出现意识改变,如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嗜睡甚至昏迷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反应差,儿童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定向力障碍等,成人则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模糊等,意识状态的改变比血压下降更能早期提示脑灌注不足,而脑灌注不足是休克重要的脏器灌注不良表现。
(三)尿量
肾脏灌注是休克时重要监测环节,成人尿量<0.5ml/(kg·h),儿童<1ml/(kg·h)提示肾灌注不足。在休克早期,可能血压还未明显下降时,尿量已经开始减少,因为肾脏对缺血缺氧较为敏感,所以尿量也是判断休克的重要指标,与血压共同构成评估循环灌注的依据。例如,创伤患者若出现尿量减少,即使血压暂时正常,也需警惕休克导致的肾灌注不足情况,需进一步评估。
(四)皮肤灌注情况
休克时皮肤灌注不良,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甲床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成人>2秒,儿童>3秒)。不同年龄人群皮肤特点不同,儿童皮肤相对薄嫩,观察皮肤灌注情况时更需注意其特殊性,通过触摸皮肤温度、观察皮肤色泽等判断外周循环状况,这也是判断休克的重要体征,与血压等指标相互印证。如老年患者本身循环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当出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或虽血压正常但有其他休克表现时,更要高度警惕休克。
三、特殊人群休克判断中血压与其他指标的综合考量
(一)儿童人群
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休克表现与成人有差异。除上述心率、尿量、皮肤灌注、意识状态外,婴儿前囟饱满或凹陷也可提示颅内灌注情况,若前囟凹陷往往提示脱水、血容量不足可能,结合血压情况综合判断是否休克。对于新生儿,正常足月儿收缩压约为60-70mmHg,早产儿更低,当新生儿出现皮肤发花、呼吸增快、反应低下等情况时,即使血压在看似正常范围,也需警惕休克,因为其代偿能力较成人弱,可能很快出现血压下降。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其休克时血压变化可能不典型,可能基础血压较高,休克时血压下降幅度相对基础血压较小,但仍可能<90/60mmHg。同时老年人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在判断休克时更要重视意识、尿量、呼吸等其他指标的变化。例如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发生休克时,除关注血压外,呼吸困难加重、端坐呼吸等呼吸方面的改变以及水肿程度变化等都是判断休克的重要依据,因为其心功能基础差,循环代偿能力弱。
四、总结
血压下降是休克的一个重要表现,但不能作为唯一判断指标。在临床判断休克时,需综合心率、意识状态、尿量、皮肤灌注等多方面指标进行全面评估。不同年龄、不同基础健康状况的人群,休克的表现有其特殊性,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通过多维度指标的综合分析来准确判断休克是否发生,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