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需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监测;神经系统评估,涵盖意识状态、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反射评估;营养状况评估,涉及饮食摄入、体重评估;皮肤护理相关评估,包括皮肤完整性、皮肤潮湿评估;心理状态评估,包含情绪、心理需求评估,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及正常范围等有差异。
一、生命体征监测
1.体温监测:脑梗死患者可能因中枢性发热等情况出现体温异常,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36℃-37℃之间,若体温高于37.3℃则提示可能存在发热情况,需进一步评估发热原因,如感染等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基础体温略有差异,儿童基础体温相对略高,老年人群体温调节功能下降,需更细致观察。
2.脉搏监测:正常脉搏频率为60-100次/分钟,脑梗死患者需关注脉搏的速率、节律等。例如心房颤动患者可能出现脉搏短绌,即脉率少于心率,不同年龄阶段脉搏正常范围有差异,儿童脉搏相对较快,老年人脉搏相对缓慢。
3.呼吸监测: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等,正常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脑梗死累及呼吸中枢时可能出现呼吸节律异常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呼吸频率也有不同,儿童呼吸频率相对较快。
4.血压监测:脑梗死患者血压需维持在合适范围,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脑灌注。正常血压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不同年龄、性别血压正常范围略有不同,老年男性和女性血压正常范围基本一致,但随着年龄增长,血压有升高趋势。
二、神经系统评估
1.意识状态评估:通过观察患者的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来判断,常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评估,包括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三部分,总分15分,分数越低意识障碍越严重。不同年龄人群对意识障碍的耐受和表现可能不同,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意识障碍表现可能更不典型。
2.肢体运动功能评估:观察患者肢体的肌力、肌张力等情况。肌力可分为0-5级,0级为完全瘫痪,5级为正常肌力;肌张力可分为增高、降低等情况。例如脑梗死患者常出现偏瘫侧肢体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能力不同,儿童恢复潜力相对较大,老年人恢复相对较慢。
3.神经反射评估:包括深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和浅反射(如角膜反射、腹壁反射等)的评估。深反射和浅反射的异常改变有助于判断神经系统受损部位,不同年龄人群神经反射正常范围有差异,儿童的神经反射相对较弱。
三、营养状况评估
1.饮食摄入评估:了解患者的进食情况,包括进食量、进食种类等。脑梗死患者可能因吞咽困难等原因导致进食不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营养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需求较高,老年人基础代谢率降低,营养需求相对减少,但都需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
2.体重评估:定期测量患者体重,观察体重变化趋势。体重过轻可能提示营养摄入不足,体重过重可能增加代谢负担等,不同年龄人群有相应的体重正常范围参考值,可根据年龄、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来评估营养状况,BMI=体重(kg)/身高2(m2),正常范围为18.5-23.9。
四、皮肤护理相关诊断
1.皮肤完整性评估:观察皮肤有无受压、破损等情况。脑梗死患者常因肢体活动障碍需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需重点评估骨隆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肘部等皮肤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皮肤的厚度、弹性等不同,儿童皮肤较薄、弹性好,老年人皮肤松弛、弹性差,更易发生压疮。
2.皮肤潮湿评估:关注皮肤是否有潮湿情况,如汗液、尿液、粪便等引起的皮肤潮湿,潮湿皮肤易发生皮肤破损、感染等,不同年龄患者皮肤对潮湿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皮肤娇嫩,更易因潮湿出现问题。
五、心理状态评估
1.情绪评估:脑梗死患者常因疾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需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言语等判断情绪状态,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老年人可能因疾病带来的生活改变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儿童可能因突然的身体不适出现恐惧等情绪。
2.心理需求评估:了解患者对疾病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为提供针对性心理支持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患者心理需求特点不同,儿童可能更需要家人的陪伴和简单易懂的解释,老年人可能更关注疾病的预后和对家庭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