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量可通过临床表现估计,粪便隐血阳性提示每日出血至少5-10ml,黑便提示每日出血50-100ml以上,胃内积血250-300ml可引起呕血;循环系统表现估计中,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10%-15%时无明显循环系统症状,20%以上时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30%以上时出现休克表现;还可通过红细胞计数等动态观察及尿素氮测定评估,尿素氮出血后数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4日降至正常,肾功能正常时与出血量正相关。
一、临床表现估计法
(一)粪便隐血试验
1.当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时,提示每日上消化道出血量至少为5-10ml。这是因为少量的出血就可使粪便隐血试验呈现阳性,通过检测粪便中的微量血液来初步判断有一定量的上消化道出血。
(二)黑便
1.出现黑便时,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0-100ml以上。这是由于血液在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转化为硫化铁,使粪便呈现黑色,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黑便的表现。
(三)呕血
1.胃内积血量达250-300ml时可引起呕血。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比如儿童,其胃容量相对较小,当胃内积血达到相对较少的量时可能就会出现呕血症状;而对于有基础消化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可能对出血量的耐受程度不同,但一般来说胃内积血达到250-300ml会引发呕血表现。
二、循环系统表现估计法
(一)轻度出血
1.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10%-15%时,患者一般无明显循环系统症状,仅有轻度头晕、乏力等表现。因为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代偿机制,如交感神经兴奋等,来维持基本的循环功能,所以轻度出血时循环系统的明显症状不突出。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可能在出血量占比相对较低时就会出现较明显的不适;而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即使出血量占比处于这个范围,也可能更容易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加重的情况。
(二)中度出血
1.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20%以上时,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表现。此时机体的代偿机制逐渐不能完全维持循环稳定,心率会反射性加快以试图维持心输出量,血压可出现下降。不同性别在中度出血时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女性在同等出血量下可能对血压下降等更敏感;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中度出血时血压下降可能相对更明显,因为其基础血压较高,出血导致的血压变化相对更显著;而对于年轻、无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在出血量达到这个程度时,通过自身代偿还能维持相对稳定的血压,但心率加快等表现会比较明显。
(三)重度出血
1.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30%以上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血压显著下降、意识障碍等。此时机体的代偿机制完全失代偿,各重要脏器灌注严重不足。对于儿童重度出血时,由于其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对于老年人,本身器官功能衰退,重度出血时休克的发生可能更迅速,且恢复相对困难,同时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休克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其他评估方法
(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测定
1.这些指标需要在出血后一定时间(一般数小时后)进行动态观察。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这些指标可能无明显变化,随着出血后体液的补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会逐渐降低。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本身有其正常范围,出血后这些指标的变化会根据出血量和儿童自身的代偿情况而不同;对于妊娠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等生理特点,出血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的变化也有其特殊性,需要结合其生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对于有贫血病史的患者,出血后这些指标的下降可能更明显,因为其基础血红蛋白水平较低。
(二)尿素氮测定
1.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尿素氮常升高,称为肠源性尿素氮升高。一般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4日后降至正常。如果肾功能正常,血尿素氮升高的程度与出血量呈正相关。但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可导致血尿素氮升高的因素,如肾前性氮质血症等。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肾功能可能减退,血尿素氮升高的情况需要更谨慎地分析,同时要考虑其基础肾功能情况对判断出血量的影响;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血尿素氮升高与出血量的关系可能不典型,需要综合多种因素来评估上消化道出血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