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甲状腺结节是常见甲状腺病症,病因包括碘摄入异常、遗传、放射性暴露、其他内分泌因素等;临床表现有结节大小数量、压迫症状、甲状腺功能改变等;诊断靠超声、甲状腺功能、细针穿刺等检查;治疗分良性和恶性结节处理原则;预后因结节良恶性及治疗等而异,良性大多预后好,恶性与分期、治疗等有关。
一、定义与概况
多发性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节,是临床上常见的甲状腺病症。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结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的发生率有所差异,一般女性相对更易出现,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可能逐渐升高,生活方式如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二、病因
1.碘摄入异常: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引发甲状腺结节。例如,长期摄入过量碘可能导致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增生,进而形成结节;而碘缺乏地区的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率相对较高。
2.遗传因素:部分多发性甲状腺结节具有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甲状腺细胞的异常增生形成结节。如果家族中有甲状腺结节病史,那么家族成员患多发性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可能相对增加。
3.放射性暴露: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如接受过头颈部放射性治疗或处于放射性污染环境中,会损伤甲状腺细胞的DNA,影响甲状腺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生长,增加结节形成的几率。儿童时期若有头颈部放射性照射史,成年后发生甲状腺结节的风险明显升高。
4.其他内分泌因素:甲状腺自身的激素调节失衡等内分泌紊乱情况也可能与多发性甲状腺结节的发生有关。例如,甲状腺素合成或分泌过程中相关酶的异常等,会干扰甲状腺的正常功能,促使结节形成。
三、临床表现
1.结节大小与数量:结节大小不一,数量为两个或以上,小的结节可能仅通过超声检查发现,大的结节可在颈部触及。
2.压迫症状:较大的结节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明显;压迫食管可导致吞咽梗阻感;压迫喉返神经时可能出现声音嘶哑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压迫症状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气道较狭窄,轻微的气管压迫可能就会引起较为明显的呼吸急促等表现。
3.甲状腺功能改变:部分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而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的表现。若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多汗、心慌、消瘦等症状;若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出现乏力、畏寒、水肿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的程度和特点可能因基础代谢率等因素有所差异。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诊断多发性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方法,可清晰显示结节的数量、大小、位置、形态、内部结构等情况,通过观察结节的回声、边界、有无钙化等特征初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例如,恶性结节通常表现为低回声、边界不清、微钙化等特征。
2.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甲状腺激素(如T3、T4、TSH等)水平检测,以评估甲状腺的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情况。
3.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于超声检查怀疑为恶性的结节,可通过细针穿刺获取结节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明确结节的良恶性,这是鉴别结节性质的重要手段。
五、治疗原则
1.良性结节的处理:若结节为良性且无明显症状,一般定期随访观察,每3-6个月进行超声检查监测结节变化。对于良性结节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甲状腺功能,如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但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2.恶性结节的处理:一旦确诊为恶性结节,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甲状腺结节及周围可能受累的组织。术后可能根据情况进行放射性碘治疗等辅助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的恢复等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长发育等因素。例如,儿童患者进行甲状腺手术时需要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手术对甲状腺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六、预后
1.良性结节预后:大多数良性多发性甲状腺结节经过合理的随访和适当处理,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对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但需要长期关注结节的变化情况。
2.恶性结节预后:恶性多发性甲状腺结节的预后与结节的分期、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有关。早期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患者预后可能较差。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也有所不同,儿童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对成人可能有一定差异,需要长期随访监测复发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