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具有心律、症状、并发症等方面的特点。心律上心房电活动紊乱且心室率不规则;症状包括心悸、气短、乏力;并发症有脑卒中(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年龄等影响风险)和心力衰竭(长期房颤致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引发,不同人群情况不同)。
心房电活动紊乱:房颤时心房发生无序的激动和无效的收缩,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频率为350-600次/分钟的f波,心律极不规则。这种无序的电活动导致心房无法有效的收缩,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和老年人,房颤时心房电活动紊乱的表现可能在心电图特征上有一定差异,但核心是电活动的无序性。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心房电活动稳定性,增加房颤发生时心律紊乱的程度。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其房颤时心律紊乱可能更为明显且复杂。
心室率不规则:由于心房电活动不能规律地传至心室,心室率通常不规则。心室率可快可慢,快心室率房颤时心室率往往超过100次/分钟,慢心室率房颤时心室率可能低于60次/分钟。不同性别患者在房颤时心室率不规则的表现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年龄因素上,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更易出现心室率不规则且相对不稳定的情况。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等可能加重心室率的不规则程度。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房颤时心室率不规则可能与血压波动等因素相互影响。
症状特点
心悸:是房颤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不规律。不同年龄人群对心悸的感受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清,但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等情况;老年人可能更能明确感知到心跳的异常。性别因素对心悸的感受影响不大,但生活方式中,焦虑等情绪可能加重心悸的症状。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的患者,房颤时心悸症状可能更为突出,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本身就会导致心跳加快等症状,与房颤的心悸相互叠加。
气短:由于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肺淤血等情况,患者会出现气短的症状,活动后气短可能加重。对于儿童房颤患者,气短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等;老年人活动耐力下降,气短症状可能更易被察觉。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等可能使气短症状加重。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的患者,房颤时气短症状会更加明显,因为其本身就存在肺部通气功能障碍,再加上房颤的心输出量减少,会进一步加重气短。
乏力:心输出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患者会感到乏力,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不同年龄人群乏力的表现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量下降;老年人可能出现日常活动受限,如不能正常行走一段距离等。生活方式中,过度消耗体力等可能加重乏力症状。有贫血病史的患者,房颤时乏力症状会更为严重,因为贫血本身就导致携氧能力下降,再加上房颤的心输出量减少,会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导致乏力加重。
并发症特点
脑卒中:房颤时心房壁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阻塞脑血管,导致脑卒中。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无房颤者高5倍左右,瓣膜性房颤患者风险更高。年龄越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越高,老年人是房颤相关脑卒中的高发人群。性别方面,一般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房颤相关脑卒中风险上无显著差异,但有研究表明女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生活方式中,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房颤时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进一步升高,因为这些基础疾病本身就会损害血管内皮等,促进血栓形成和脑血管病变。
心力衰竭:长期房颤可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房颤引起心室率不规则,尤其是长期快心室率房颤,会使心室舒张期充盈不足,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肌重构,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儿童房颤导致心力衰竭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疾病基础上合并房颤,也可能较早出现心力衰竭。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储备下降,房颤更易诱发心力衰竭,且一旦发生心力衰竭,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房颤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不合理的饮食等可能加速房颤患者向心力衰竭的发展。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风险更高,因为心肌病本身就存在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房颤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