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方面评估诊断,治疗包括节律控制、室率控制、抗凝治疗,生活方式要调整饮食、运动、戒烟限酒,还需定期复查和病情监测,以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一、房颤的评估与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心悸、气短、头晕等,了解症状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同时,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及是否有脑卒中病史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病史采集重点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更多,女性患者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围绝经期)房颤的发生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关。
(二)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的心率、心律,可发现房颤患者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体征。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重要依据,可明确房颤的心律特点,如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心室率不规则等。
2.动态心电图(Holter):对于症状不典型或发作不频繁的患者,Holter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电活动,有助于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
3.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心房是否有血栓形成等情况,这对于房颤患者的治疗决策非常重要,例如存在心房血栓时需要谨慎选择抗凝或复律等治疗措施。不同年龄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脏结构的退行性改变。
二、房颤的治疗策略
(一)节律控制
1.药物复律:可使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尝试恢复窦性心律,但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使用药物复律需要权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获益。例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2.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或药物复律无效时。电复律需要在适当的麻醉下进行,以减少患者的不适。
(二)室率控制
对于不适宜复律或复律失败的房颤患者,需要控制心室率。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例如儿童一般不首选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而老年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需要注意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三)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高,需要进行抗凝治疗。根据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脑卒中风险,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而新型口服抗凝药无需常规监测INR,但需要考虑患者的肾功能等因素,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时需要调整剂量。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等使用抗凝药物需要非常谨慎,因为抗凝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影响。
三、房颤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
(一)饮食
建议房颤患者遵循健康的饮食模式,如地中海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6克。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等的摄入。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调整的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儿童需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摄入高盐、高脂食物;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根据自身的消化功能等情况调整饮食结构。
(二)运动
鼓励房颤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如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心肺功能,但需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房颤发作。例如,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运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三)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是房颤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吸烟者需要积极戒烟,饮酒者需要限制酒精摄入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
四、房颤患者的随访管理
(一)定期复查
房颤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凝血功能(如果使用华法林)等。通过定期复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例如,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等指标。
(二)病情监测
患者自身需要密切监测症状的变化,如心悸、气短等症状是否加重或发作频率是否增加。如果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需要及时就医。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症状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不同,例如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心悸等症状,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总之,房颤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规范的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密切的随访管理,以降低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