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可根据发作特点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能自行终止,与交感神经兴奋等相关,无结构性心脏病年轻患者及有基础病但控制较好时易发,过量饮酒等可诱发,年龄增长、男性有一定易感性)、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需药物或电复律终止,与心房结构和功能改变等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患者中常见,年龄越大、基础病未良好控制者易发,性别无明显绝对差异主导但受基础病影响)、永久性房颤(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复发,心房重构严重,由基础疾病长期进展未控制所致,年龄较大且病史较长患者多见,性别与基础疾病性别分布相关);按病因分为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冠心病相关房颤:冠心病患者因心肌缺血、重构易发生,年龄大风险高,男性比例可能略高,病情控制不佳者易出现;风湿性心脏病相关房颤:风湿性心脏病致二尖瓣病变等引发,中青年患者多见,女性相对易患,病程长发生率高;心肌病相关房颤: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因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易出现,无明显性别绝对差异,受心肌病本身特性影响)和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孤立性房颤: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证据中青年人,与遗传、自主神经紊乱等有关,过量饮酒是常见诱因,男性因生活方式因素可能更易发生,40-50岁中青年人高发,部分与离子通道基因变异等遗传因素有关;其他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如甲亢患者因甲状腺激素影响电生理易发生,女性甲亢患者几率相对较高,还有因药物、电解质紊乱等导致的,不同人群因接触相关诱因不同发病情况各异)。
一、根据发作特点分类
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一般≤48小时,能自行终止。多与交感神经兴奋、心房肌电重构等因素相关,常见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年轻患者,也可见于有基础疾病但病情控制相对较好时发作。在生活方式上,过量饮酒、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年龄增长会增加其发生风险,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一定易感性。
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需药物或电复律才能终止。患者心房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改变,与心房纤维化、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等有关,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中较为常见,年龄越大、有长期基础病未良好控制者发生几率越高,男性和女性在此类房颤中无明显绝对性别差异主导,但基础疾病的影响可能因性别有不同表现。
永久性房颤: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患者已适应房颤状态,心房重构严重。多由基础疾病长期进展未得到有效控制,如长期未良好控制的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年龄较大且病史较长的患者多见,性别因素在其发生中更多是与基础疾病的性别分布相关联,比如某些基础疾病在男性或女性中的发病率不同进而影响永久性房颤的发生。
二、根据病因分类
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
冠心病相关房颤: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心肌重构等原因易发生房颤。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心肌重构使心房结构改变,年龄较大的冠心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明显升高,男性冠心病患者发生房颤的比例可能相对略高,但不是绝对因素,长期患有冠心病且病情控制不佳者更易出现。
风湿性心脏病相关房颤:风湿性心脏病导致二尖瓣病变等,引起心房扩大、血流淤滞,从而诱发房颤。多见于中青年患者,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因风湿性心脏病累及心脏瓣膜而发生房颤,病程较长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房颤发生率较高。
心肌病相关房颤: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容易出现房颤。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房扩大明显,是房颤的常见诱因之一,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绝对差异,但基础疾病本身的发病特点可能影响房颤的发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房颤的发生与心肌肥厚导致的心肌缺血、舒张功能异常等有关,不同性别患者发病情况受心肌病本身特性影响。
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
孤立性房颤:指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证据的中青年人中的房颤。可能与遗传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过量饮酒是常见诱因,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更易发生孤立性房颤,年龄在40-50岁左右的中青年人是高发人群,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离子通道基因的变异等遗传因素导致发病。
其他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过多影响心脏电生理,易发生房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发生房颤的几率相对较高,因为女性本身甲状腺疾病发病率相对有一定特点,同时甲状腺功能亢进未良好控制时更易引发房颤;还有一些因药物、电解质紊乱等导致的房颤也属于此类,比如长期使用某些可致心律失常的药物等情况,不同人群因接触相关诱因不同而有不同的发病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