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量判断需分成人、儿童,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及结合病史有差异。成人依粪便隐血、黑便、呕血及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判断;儿童婴儿期少量出血粪便隐血阳性,幼儿及儿童有黑便、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且受年龄血容量影响;长期饮酒人群出血受酒精损伤基础影响,有基础疾病人群如肝硬化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量大;结合消化性溃疡和胃部手术病史判断出血量要综合相关因素。
一、成人上消化道出血量的判断
(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当每日上消化道出血量超过5-10ml时,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这提示有少量出血情况,但此时出血量相对较少,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全身症状。
(二)黑便
每日出血量在50-100ml以上时,可出现黑便。黑便的颜色取决于血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停留时间较长时,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且富有光泽,类似柏油样,称为柏油样便。
(三)呕血
胃内积血量达250-300ml时,可引起呕血。如果出血很急、量很大,也可能一开始就表现为呕血,而如果出血速度较慢,呕血可能为棕褐色或咖啡色。
(四)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当出血量超过400-500ml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时,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如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四肢湿冷等。此时需要紧急处理,因为大量失血会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例如,严重低血压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引起意识障碍等情况。
二、儿童上消化道出血量的判断
(一)婴儿期少量出血表现
对于婴儿,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仅表现为粪便颜色改变,如隐血试验阳性。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乳头破损出血,婴儿可能通过吸吮摄入少量血液,此时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但婴儿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哭闹、面色苍白等可能不明显,需要仔细观察粪便情况。
(二)幼儿及儿童出血表现
幼儿及儿童上消化道出血量稍多时,可能出现黑便,黑便的判断标准与成人相似,但儿童对失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出现与成人相似的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如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例如,出血量超过血容量的10%-15%时,可能出现心率增快;超过20%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皮肤花斑、尿量减少等。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的年龄因素,因为儿童的血容量相对成人较少,同等出血量对儿童的影响可能更严重。比如,一个体重10kg的儿童,血容量约为800ml,出血量超过160ml就可能出现明显的休克表现,而成人血容量约为体重的7%-8%,相对儿童血容量较多,耐受能力稍强。
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上消化道出血量判断的差异
(一)长期饮酒人群
长期饮酒人群可能因酒精刺激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这类人群判断出血量时,除了按照上述标准外,还需要考虑酒精对胃黏膜的损伤基础。例如,长期饮酒者胃黏膜可能已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糜烂等病变,少量的出血可能就会引起较为明显的症状,如饮酒后出现黑便,此时应及时判断出血量。如果出血量较多,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可能出现得更早,因为酒精可能导致血管扩张等因素,影响血液循环的代偿能力。
(二)有基础疾病人群
如患有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人群,其上消化道出血量往往较大。因为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出血量通常较多,可能迅速出现大量呕血和黑便,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也会很快出现。在判断这类人群的出血量时,要更加警惕,因为其出血情况较为凶险。例如,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一次出血量可能达500-1000ml甚至更多,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止血等处理。
四、结合病史判断上消化道出血量的重要性
(一)消化性溃疡病史
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判断上消化道出血量时,要考虑溃疡的活动情况。如果是溃疡活动期出血,出血量可能根据溃疡的大小、部位等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出血量可能相对有一定规律,但如果是慢性溃疡反复出血,患者可能已出现慢性失血的表现,如贫血等,此时判断出血量不仅要根据当下的出血表现,还要结合既往的失血情况综合判断。
(二)胃部手术病史
有胃部手术病史的人群,如胃大部切除术后,可能出现吻合口溃疡等情况导致出血。此时判断出血量需要考虑手术对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例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的解剖结构改变,出血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判断出血量时要综合患者的全身症状、生命体征等多方面因素,因为手术可能影响血液的吸收、分布等情况,与没有手术史的人群判断出血量的标准可能有一定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