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液供应缺乏致局部脑组织坏死的综合征,发病机制与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有不同类型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急性期治疗包括一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及手术等,康复治疗可促进恢复,预防需控制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不同人群发病及预防有差异。
发病机制
主要是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坏死。
常见病因
血管壁病变:以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为常见,此外还有结核、梅毒等病因所致的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病所致的血管损伤,药物、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血管病损等。
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的改变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高凝状态,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蛋白C和蛋白S缺乏等抗凝因子缺乏、使用促凝药物或进食过多含胆固醇的食物等;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是血压的急剧波动,当平均动脉压低于60mmHg或高于160mmHg时,可影响脑血液循环而发生脑梗死。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脑梗死的特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的前驱表现,症状多在数分钟内达到高峰,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反复发作,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常见症状有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但在3周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
完全性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重、较完全,常需数小时甚至数天达到高峰,病情稳定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难以完全恢复,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意识障碍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脑梗死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发病24小时内一般无明显影像学改变,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发现较小的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灶优于CT,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病灶。
脑血管造影:可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检查,有助于寻找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处理并发症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调控血压、血糖等。
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常用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等,需在发病4.5小时或6小时内进行,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神经保护治疗: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减轻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损伤。
手术治疗: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有脑疝形成征象者,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或脑组织切除术。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应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主张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伴有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等控制血压。
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范围,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控制血糖。
高脂血症:合理饮食,减少高脂食物的摄入,必要时使用调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合适水平。
吸烟:戒烟,吸烟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酗酒:限制饮酒量,过量饮酒可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心理平衡: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脑梗死的发病及预防等方面也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生理变化,更容易发生脑梗死,更应注重上述预防措施的落实;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也需要特别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有既往脑血管疾病病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脑梗死复发风险较高,需更加严格地控制危险因素,并定期进行复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