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因脑血管阻塞致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急性期治疗有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调控血压、血糖管理、神经保护治疗等;急性期后有早期康复介入、语言康复、认知康复等康复治疗;二级预防包括控制基础疾病、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相关措施需结合自身特点。
一、脑梗死的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主要是因脑血管阻塞导致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比如常见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像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是常见的病因。不同年龄层都可能发病,年龄越大发病风险相对越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者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二、脑梗死的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1.静脉溶栓:在发病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内),如果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可考虑使用阿替普酶等进行静脉溶栓,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但要严格评估患者病情,排除溶栓禁忌,比如近期有严重出血倾向、颅内出血病史等情况。
2.血管内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死,在发病6-24小时内等合适时间窗内,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如动脉取栓等,通过机械取栓等操作直接去除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管再通。
3.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等,在发病后如果无禁忌证应尽早使用,有助于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阻止病情进展。但对于特殊人群,比如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因为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4.调控血压:发病后血压会有波动,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控血压。一般如果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可考虑适度降压;如果血压不是特别高,比如在180/105mmHg左右,可先密切观察,因为过度降压可能会导致脑灌注不足,加重脑缺血。对于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急性期是否继续用药等要谨慎权衡。
5.血糖管理:要关注患者血糖情况,高血糖和低血糖都可能加重脑梗死的损伤。如果血糖过高,可根据情况使用胰岛素等进行降糖治疗;如果出现低血糖,需及时补充葡萄糖纠正低血糖状态。对于糖尿病患者,在脑梗死急性期要综合考虑血糖控制目标,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6.神经保护治疗: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起到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有助于保护脑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二)急性期后的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良肢位摆放等,防止肢体挛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同时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和恢复能力进行个体化调整,比如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更注重顺应其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其认知和身体能力的方式。
2.语言康复:如果患者存在言语不利等问题,由康复治疗师进行针对性的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言语理解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
3.认知康复: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开展认知康复训练,如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等,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
(三)二级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要注意避免降压过快过低;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尽量达标;高脂血症患者要根据血脂情况使用降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合适范围,比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等。
2.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心源性栓塞等因素,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考虑抗凝治疗。比如有心源性栓塞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但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评估出血风险。
3.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上要结合自身特点,比如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的监督下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女性患者在某些特殊时期要特别注意相关指标的监测和生活方式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