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面积等而异,一般症状有意识障碍、头痛;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包括运动、感觉、语言、吞咽功能障碍及视野缺损;不同类型脑梗死有特殊表现,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多见于中老年人且有基础病史、起病缓;心源性脑栓塞起病急骤、有心脏病史;小动脉闭塞型常见于高血压患者、起病平稳、症状轻易复发。
一、一般症状
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脑干梗死等严重情况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这是因为脑部重要区域受损,影响了大脑对意识的调控功能。例如,当梗死累及脑干网状结构时,会干扰觉醒和睡眠周期的调节,从而引起意识改变。不同年龄患者对意识障碍的耐受和表现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基础情况较差,意识障碍出现后恢复相对困难;而年轻患者若发生严重脑梗死,也可能迅速陷入昏迷状态。
头痛:部分患者在脑梗死发病初期可出现头痛症状,多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当脑组织缺血、水肿,导致颅内压力升高时,会刺激脑膜或神经引起头痛。其疼痛程度和性质各异,有的为胀痛,有的可能较为剧烈。不同性别患者在头痛表现上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头痛可能提示血压波动与脑梗死的关联,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是常见的局灶症状,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这是由于脑部运动中枢及其传导束受损,影响了对肢体运动的支配。例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常导致对侧偏瘫。不同年龄患者偏瘫的恢复情况不同,儿童脑梗死患者如果梗死面积较小,侧支循环丰富,运动功能恢复的潜力相对较大;而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血管条件差、合并症多等情况,偏瘫恢复相对缓慢。
肌张力改变:可出现肌张力增高或降低。急性期由于神经功能受损,可能先出现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逐渐出现肌张力增高,呈现痉挛状态。性别对肌张力改变的影响不明显,但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能会影响肌张力的调节,需要在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关注基础疾病对肌张力的影响。
感觉功能障碍
偏身感觉减退或丧失:病变对侧身体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可能感觉患侧肢体麻木、疼痛觉减退等。这是因为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导致对感觉信息的传导和感知出现异常。例如,丘脑梗死常引起较明显的偏身感觉障碍。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饮酒者,可能本身存在血管内皮损伤等情况,会影响感觉功能的恢复,在康复过程中需要针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感觉异常: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感觉过敏等异常情况,即对正常刺激产生过强的感觉反应。
语言功能障碍
失语症:包括运动性失语(表达障碍)、感觉性失语(理解障碍)、混合性失语等。当大脑语言中枢受损时会出现此类症状,如左侧大脑半球梗死较易导致语言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差异较大,儿童患者如果语言中枢受损后,通过早期康复训练等可能有较好的恢复机会;而成人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相对复杂,需要综合康复治疗。
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语调异常等,是由于支配咽喉部肌肉运动的神经受损,导致发音器官协调运动障碍。
吞咽功能障碍:多见于后循环梗死患者,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这是因为脑干吞咽中枢或相关神经受损,影响了吞咽反射的正常进行。对于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容易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需要特别注意饮食护理,可给予糊状饮食等安全的进食方式。
视野缺损:如一侧或双侧视野偏盲等,是由于视觉传导通路受损所致。不同性别患者视野缺损的表现无本质区别,但对于患有青光眼等眼部基础疾病的患者,脑梗死合并视野缺损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眼部相关评估和治疗。
三、不同类型脑梗死的特殊表现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起病相对较缓,症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达到高峰。例如,颈内动脉系统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可出现上述相应的偏瘫、感觉障碍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颈动脉狭窄的相关表现,如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等。
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等。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脑栓塞可发生在脑的任何部位,因栓子来源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例如,来自左心房的栓子可能导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除了有脑梗死的一般症状外,还可能有心脏病的相关表现,如心悸、胸闷等。
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常见于高血压患者,好发于中老年人。起病相对较平稳,症状较轻,多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如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等,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等,预后相对较好,但容易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