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超声检查需选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参数可调整;其诊断主要指标有心脏大小形态(心室腔扩大、壁厚度多正常或稍薄)、心肌运动功能(收缩功能减退、舒张功能异常)、瓣膜及血流情况(瓣膜反流、血流动力学改变);操作步骤包括检查前准备(解释、选体位)和常规切面检查(胸骨旁长轴、心尖四腔心、胸骨旁短轴切面);优势是无创、实时、准确性较高,局限性是受操作者经验影响及对肥胖患者等有限制。
一、超声检查设备的选择
超声检查应选择具备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以满足对扩张型心肌病细致观察的需求。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检查时,仪器参数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儿童因身体结构特点,可能需要对超声探头频率等参数进行优化,以获取清晰图像。
二、超声诊断的主要指标及表现
1.心脏大小及形态
心室腔扩大:超声表现为左心室、右心室腔均不同程度扩大,其中左心室扩大较为常见且显著。通过超声测量心室腔内径,正常成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一般小于55mm,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可明显增大,常超过55mm甚至更大。不同年龄人群正常心室腔大小有差异,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心室腔有相应正常范围,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心室腔会超出该年龄段正常范围。
心室壁厚度:心室壁厚度多正常或稍薄。这是因为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心肌的病变导致心脏扩大,而非心室壁本身增厚,超声可清晰显示心室壁厚度情况,与正常心脏结构进行对比。
2.心肌运动功能
收缩功能减退:超声心动图上可通过测量射血分数(EF)等指标评估收缩功能。正常EF值大于50%,扩张型心肌病患者EF值明显降低,常低于50%。心肌运动幅度减低,二维超声下可见心室壁收缩期增厚率减低,心肌收缩时的运动幅度较正常明显减弱,不同性别患者在收缩功能减退表现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年龄因素会影响对收缩功能减退程度的判断,儿童患者收缩功能减退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等产生更明显的不良影响。
舒张功能异常:早期即可出现舒张功能异常,表现为二尖瓣E峰下降速度减慢,A峰增高,E/A比值减小等。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测二尖瓣血流频谱等可发现这些舒张功能异常的表现,年龄较小的患者舒张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心脏的充盈等功能,需要密切关注。
3.瓣膜及血流情况
瓣膜反流:由于心室扩大,房室瓣相对性关闭不全,可出现二尖瓣、三尖瓣反流。超声可观察到反流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反流在超声图像上有不同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瓣膜反流的临床意义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出现瓣膜反流可能提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对其血液循环影响较大。
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出现肺动脉高压相关的血流表现,通过测量肺动脉收缩压等指标判断肺动脉压力情况。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肺动脉压力可能会升高,超声可显示相关血流频谱的变化等情况。
三、超声诊断的操作步骤
1.检查前准备
向患者解释检查目的和过程,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对于儿童患者,要给予安抚,使其配合检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查体位,一般常用卧位,儿童可能需要采取舒适的卧位或根据检查需要调整体位。
2.常规超声切面检查
胸骨旁长轴切面:观察左心室长轴、室壁运动、二尖瓣结构及功能等情况。
心尖四腔心切面:观察左右心室大小、室壁运动、房室瓣反流等情况,测量心室腔内径等重要指标。
胸骨旁短轴切面:观察心室短轴的形态、室壁运动及心肌厚度等情况。通过多个切面的检查,全面获取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关信息。在检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具体情况,细致调整超声探头的位置和角度,以获取最佳图像。
四、超声诊断的优势与局限性
1.优势
无创性:超声检查为无创检查方法,对患者身体无创伤,可多次重复检查,便于动态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情的变化,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以多次进行超声检查来监测心脏情况。
实时性:能够实时观察心脏的运动和血流情况,清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状态,有助于及时发现心脏的异常改变。
准确性较高:通过多种超声指标的综合判断,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结合心脏大小、心肌运动功能、瓣膜及血流等多方面表现,可较为准确地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2.局限性
受操作者经验影响:超声诊断结果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不同经验的操作者可能会对超声图像的解读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年轻经验不足的超声操作者,在判断一些较为细微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时可能会出现偏差。
对肥胖患者等的限制:对于肥胖患者,由于脂肪组织的干扰,可能会影响超声图像的清晰度,从而影响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准确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